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异国履约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07

国庆前夕,中国航天科工三院8359所出国履约的吴志义和李佳权终于回到祖国。在指定地点完成隔离回到北京,又分别经历了7天和14天的居家观察,返回单位的工作岗位已是10月下旬。回首在国外度过的八个月时间,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大年初三,和成千上万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军”一样,吴志义和李佳权前往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开展工作。年前,二人领到“军令状”时说出的那句 “坚决完成任务”铿锵有力,犹在耳边回荡。当“有序开展境外任务”遇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完成那句简单的承诺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更多的努力。

经过一夜的漫长飞行,2人抵达目的地。按照当地疫情防控要求隔离后,当即进入工作状态。  “我们一定要比用户更细致,才能确保在交付之时万无一失!”这是两人在出国前就商定并严格遵循的:考虑到国外的保障和采购条件可能不如国内方便,工作组提前准备了相应的备附件及其替代方案;为方便用户使用,工作组提前翻译了多本用户手册,以备现场教学时使用……

“人少精干”是工作组的一个特点。教学培训是此次工作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吴志义主要承担讲解工作,李佳权负责演示操作。这个过程中“老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也认真。几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HOW”之后,都会紧跟着一个“WHY”,也就是说老师不仅仅要讲解设备的操作方法,还要讲透设备的工作原理。

“语言上的差异,让我和佳权感觉这样当场口授的效果和效率都不是很理想,我们决定结合产品手册将工作计划和培训内容落实到纸面,形成‘解疑宝典’。”于是,两人晚上准备纸质材料,白天把纸质材料发给“学生”对照讲解,如此一来,教学效率提升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也非常令人满意。

几周后的一天清晨,阳光正好,试验场上的野花开得正艳。今天将迎来设备的终极大考——性能试验,这关系到设备能否正常交付。

虽然前期在国内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但工作组成员内心仍不免有些小紧张。为确保试验万无一失,试验前,吴志义和李佳权仔细检查了设备状态,确认每一颗螺钉、每一根电缆都处于正确的位置、正确的状态。“5、4、3、2、1——”最终,产品以多次试验成功的成绩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受到外方和总体单位的充分肯定,这自然也让吴志义和李佳权这两个年轻的航天新兵倍感自豪。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范围蔓延,二人所在地也难以幸免。从工作地撤离到所谓“安全城市”的面包车内空空荡荡,车上除了司机只有吴志义和李佳权两个人。前一日,交付团队开会决定,把吴志义和李佳权两人单独从工作地送往另一个城市隔离。之所以被特殊“关照”,是因为与他们二人对接的外方人员中有一人的亲属被检测出新冠阳性,该外方人员与其亲属曾有密切接触,导致该人员被隔离观察。作为与该人员经常打交道的中方人员,他们也必须采取自我隔离措施。“还好,这个阶段我们涉及的工作都圆满完成了。”这是吴志义与领导和妻子联系时一直说的。

吴志义刚建立小家庭不久,他的妻子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与他联系时说得最多的就是防护细节。因为时差,吴志义完成当天工作时,已是国内的深夜,而妻子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后,回到医院统一安排的住地总要等到那句来自遥远国度的“晚安”,才能安心休息,这个可爱的姑娘深知作为航天家属不易,但她也坚定地支持丈夫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做出努力。

为了丰富隔离生活,大家组织了外语兴趣班和专业交流班,每天学习一点外语,并交流专业知识。在隔离的日子里,紧锁的公寓大门外是看不到、摸不到却真实存在的新冠病毒,而门内是流动着的守望相助的同胞情谊。在这里,过硬的厨艺才是硬通货,亲手做上一盘美味的大盘鸡、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足以慰藉思乡的心。

李佳权说,“那段时间每天看见最多的就是卧室的窗户,而窗外是被高墙阻挡只能见到一小半的天空”。那里信号不好,为了保证通讯,只好将手机挂到窗户上增强信号,靠近窗户不仅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有外界的信息和自由。“你们现在怎么样?”这是领导和家人与他们联系过程中问得最多的。“国内的领导和同事都很关心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经常开导我们并且帮助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这令他们驻外期间感觉很踏实,同时倍感欣慰。

等待期间,曾多次收到回国的消息,但最终都一一落空了。每一次通航可以回国的消息都像是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大家心中的波澜。石子激起的波澜最终会恢复平静,经过一次次延长封锁、航班取消的打击后,大家小心翼翼地藏好回国的希望,将心态放平和。

终于,经过登机前核酸检测、健康码登记、海关码登记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直到坐上回国的飞机,吴志义和李佳权才敢相信这次是真的要回家了。经过一夜的飞行,飞机安全降落,经历了242天的分别后,他们终于再一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次特殊的经历让吴志义和李佳权感受到了祖国强力的支持、组织温暖的关怀以及团队坚强的意志,也让我们对这两位年轻的80后航天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托起航天人的担当作为,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力量、民族的希望!

【责任编辑:周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