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小个子”的长征路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21

筒箭星合体,全长20.8米,裹上绿色的外罩,停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两山之间的场坪,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架在发射平台上,看起来更像一辆原木运输车。

凌晨4点,火箭垂直起竖,顶着满天星光,长十一火箭从筒中弹出,随即火光划破夜空,载着两颗卫星探索浩瀚宇宙。

来时路不同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作为长征系列火箭中的“小个子”,长十一火箭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从内陆到海上,到处都是它的舞台。

时隔近半年,故地重游,长十一火箭第二次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此番出征与上次任务“来时路不同”。

作为海阳固体运载火箭生产基地总装测试的第一枚火箭,本发长十一火箭的发动机、结构壳体、电气产品等部件,先统一送达海阳,完成全箭总装、测试等工作后,经公路运输至火车站,再搭专列直达西昌。

到了发射场,试验队员从卸车开始,梳理出8个工作节点,完成12项质量专项工作,形成20张质量确认表格,针对火箭状态进行测试数据比对。

几组数字概括了发射场的细致工作,然而除了规避常规风险点之外,试验队员还面临更多不可知的因素。

“我下午在开会。”“晚上在场坪。”“抱歉,中午有测试。”试验队型号总体负责人刘佳佳的一天匆匆忙忙。

流程改变,不确定性增加,试验队员们的出行路线也变得复杂。以火箭为圆心,队员出行轨迹织成一张涵盖公路、铁路、飞机的网,把长十一火箭护在羽翼下。

“北京、山东、西昌,往返交通报销说明写了好几页。”负责财务的大姐晃了晃手里的一沓票据。

身着深蓝色工作服,戴上“中国航天”工作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来自五湖四海的试验队员隐去专业、学历、地域、个体差异,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成功,然后成熟

“久久为功,十一连成”,这是长十一火箭为圆满完成第十一次发射任务喊出的口号。

2020年紧张又忙碌,长十一队伍5月在西昌完成“一箭两星”任务后,辗转黄海海域,以“一箭九星”的好成绩完成我国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年末,他们又回到西昌,打响今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收官之战。

“灵活机动”是长十一火箭的突出特点,也是它要面临的重大考验。从显控终端到光纤接口,面对任何一项异常,团队都需要从表象到机理深度排查。

由于发射流程变化,长十一火箭转场后,夜里的4号场坪总是灯火通明。此前“十连胜”的战绩既是功勋章,同时也把压力无形传导至各岗位。每出现一个问题,意味着无数次贯通前方后方的电话,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脑力冲刺。

酒泉干燥,海上发射晃动,在多雨湿润的西昌,“潮”成了长十一火箭地面设备的难关。挑战是多方面的,时间、天气、温度、湿度、灰尘,每一项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增加不可控因素。刘佳佳解释说:“地面设备也会像人一样,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

虽然长十一火箭此前表现好、问题少,但航天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并存的事业,没有常胜将军。

作为“长征家族”的一员,长三甲系列等成熟型号总结出的经验,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长十一火箭走弯路、犯错误。

看得更远一些,处于保成功保交付的高压期、经济增长的换挡期、改革调整的阵痛期、思维模式的转型期“四期叠加”的特殊节点,一院着手将院本级打造成直接负责型号管理与技术抓总的实体,缩短管理链条。

每一点改进都是为了成功。“把卫星成功送上天,就是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刘佳佳说。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