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糖葫芦”里的打桩妙方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24

“这还是我们头一次遇到那么‘不听话’的泥浆,打根溶洞桩基太难了。”沈小华是有着多年桩基施工经验的老师傅,一想起当时的现场情况,言语间还是难掩疲惫。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广连高速横坑中桥位于广东英德市大湾镇,本来24根桥梁桩基作业并非难事,但近乎百分百的溶洞桩率却给建设者们带来了极大挑战。

对从事桩基施工的专业队伍来说,在溶洞桩施工中发生漏浆、窜孔、塌孔的情况是“家常便饭”,也都有应对的方法,但这次横坑中桥的溶洞桩基施工却格外艰难。原来,横坑中桥所处地质地下溶洞密布,容易导致打桩过程中泥浆发生外漏,失去保持桩身水压、维护桩壁稳定的效果,一度影响施工进度。“泥浆一外漏,我们就回填,但这里的溶洞一层接着一层,就跟‘糖葫芦’一样,怎么也填不满。”提起打桩过程,项目副经理王沐一肚子苦水。

早在桩基施工开始之前,根据地勘资料,大家心里就清楚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从地质纵面图中可以清晰发现,这里存在多处地下暗河“穿插”在地质夹层中。“记得横坑中桥开孔的第一根桩是3号桩,需要足足打深52米,然而刚钻进7米深时就发生了漏浆,我们只能停止冲孔。”技术员潘奇回忆道。“片石水泥筑壁法”是漏浆时常用的工艺,虽然项目部立即组织了回填加固处理,3号桩也得以继续施工,但好景不长,第二天又发生了漏浆现象。

“这里的溶洞就是个‘喂不饱’的‘大胃王’。”沈小华不止一次向王沐这样抱怨。在随后短短几天内,3号桩又发生了7次漏浆,项目部总共回填了6车片石,浇筑了24方混凝土。看着一车车片石、混凝土往里送,王沐敏锐地察觉到传统工艺根本无法解决溶洞问题,随即做出决断:“必须找出治本的方法。”

王沐带领技术团队多次探测桩基点位,查找有关技术方案,组织开展多次研讨会,但都进展缓慢。这天夜里,王沐仍然奋战在现场,在桩基旁苦苦思索方案。潘奇打开保温袋,将饭盒递了过去:“沐哥你先吃饭吧,这碗汤包得严严实实的,保证还是热乎的。”就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王沐突然豁然开朗,“既然堵不住泥浆,那就把泥浆保护起来!”

循着这个思路,王沐翻阅相关资料,提出采用下钢护筒跟进钻孔的方法。在钻孔的过程中接入钢护筒,将钢护筒压进已钻成的孔内,使多个溶洞外侧形成造壁,防止桩壁漏浆。经过多次现场测试后,技术团队对原方案进行了二次优化,采用多层钢护筒递进法钻进,将钢护筒加固在每处溶洞外侧,为3号桩在“糖葫芦”中钻深量身打造一间“钢铁护甲”,防止泥浆外漏。

为了保证钢护筒顺利下接,项目团队还结合使用预埋开孔护筒。在桩基冲进钻孔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溶洞,便向孔内抛填粘土袋和片石,对一些较小的溶洞裂隙进行封堵。除此以外,在打桩时,沈小华还会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泥浆比重,使之控制在指标参考范围内。项目团队通过反复填充和封堵,持续钻孔和保护桩身,直至将钢护筒跟进至岩面。就这样,经过项目团队反复“推敲”,最后一个钢护筒成功就位,3号桩基作业克服了漏浆难题,终于宣告成功。

“如今横坑中桥桩基作业已经过半,看似顺畅的表面背后,凝聚着大家的智慧结晶。”王沐骄傲地说,“这项打桩妙方不仅适用于3号桩,对其它溶洞施工肯定也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