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核工业往事】为了原子能事业我无怨无悔

文章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1-21

两座大山中间夹条路,除了唯一的出口——铁门上方水泥墙上的“安全第一”的提示,从外观看,外人鲜能看出这曾是名噪一时的七一一矿矿址,鼎盛时期,数千人同时在这上班。

这是地处湖南郴州的金银寨,传说中藏有无数金银的山峰。1956年,核地质系统的一架搭载了精密探测仪器的飞机掠过金银寨上空时发现异常,机上人员扔下石灰包,用于标识山峰潜在的宝贝——铀矿。

1958年5月,按照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为保障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尽快研制出自己的“两弹一艇”,我国建设了一批核产业体系骨干企业,包括七一一矿、七一二矿、七一三矿、二七二厂等。这些骨干企业被称为“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它们的建成与投产,从源头上保障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的成功研制。

穿着草鞋起步

为了开展铀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起初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协定,采取联合找矿方式,我国成立了新疆519和中南309两个地质大队。

当时确定的选址原则是:就矿建厂,或搞区域性的处理厂,符合环境保护需求,更符合当时军工厂“分散、隐蔽”的要求。最终,首批矿冶工程定在湖南郴州、衡山大浦、江西上饶等三矿和湖南衡阳铀水冶厂。

然而,1957年2月,当按照协议提请苏方帮助设计“三矿一厂”时,苏方回答必须拥有500吨以上的铀金属储量才能进行设计。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以勘探程度较高的郴州金银寨为突破口。

当时的郴州,民间有句俗语: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

老一代铀矿人在山里见过虎狼、碰到过蛇。但他们克服着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夜以继日地加快铀矿山建设。没有住的地方,就住牛栏、茅草棚、干打垒;没有工具,就用大锤、钢钎、土箕、耙子、辘轳车;没有运输设备,就用木板垫路、铁管做滚筒……这并非孤案。

二七二厂开展基础建设时,在机械设备搬运和安装过程中,没有大型起吊机和装载设备,就靠人拉肩扛。1959年夏末,订购的两台数吨重量级主变压器,被运到距厂5公里外的东阳渡车站,须尽快搬回安装供电。由起重工、钳工、电工和干部等14人组成的突击队,利用木板垫路,铁管作滚筒,托起变速器,用手拉葫芦和卷扬机牵引,翻山越岭,进行“蚂蚁搬家”,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历时4天4夜,将两台数吨重的变压器搬到现场。

1960年8月,二七二厂正处于基建高潮时,苏联通知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撤回,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和资料,并取消设备供应。1961年夏天,“大跃进”之后,三年困难时期的窘境日益显现。二七二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当时,工厂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苏联专家撤走了,这厂子还办吗?另一种声音是,搞原子弹建铀厂,我们连见都没见过怎么搞呢?摆在全厂职工面前的困难,一是没有一套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参数;二是没有技术人员和专家指导;三是没有铀厂的建设经验;四是物资供应难以保证。

第一批拓荒者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通过科研院所的帮助,解决了一系列工艺、技术、设备难题。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了矿山建设,按计划生产出一批批珍贵的铀产品。

1960年4月,七一一矿开采出第一批铀矿石。

1962年11月3日,七一三铀矿正式投产。

1963年8月23日,衡阳铀水冶厂一期工程试生产。11月建成投产。

1964年初,七一二铀矿正式投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在七一一矿•爱国主义纪念广场前的纪念石上,是原二机部部长刘杰题写的几个大字“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开发铀矿,是中国人过去没有干过的事业,应用的是新技术,碰到的是新问题。设备不足,人才不足,建设者们只有依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

建矿最早、当时出产铀矿井铀矿石最多的七一一矿,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包括长眠于此的74位找铀采铀捐躯的勇士。

原七一一矿副矿长梁启昌说,七一一矿地质环境特殊,离地表100至150米深的主矿带130米中段和80米中段掘出热水,水温55摄氏度。气温40多度,井巷热气灼人,加上有些地方通风条件不太好,人在那儿站一会儿就会脚烫得发红、衣裤被汗浸透,何况还要出力干活!

“在许多工作面上,前面工人在打钻、运矿,后边就会安排一人手拿凉水管往前面的人身上喷浇凉水降温。井下百米、千米的巷道和采矿场就是这样采掘出来的。”梁启昌回忆,一个班下来体温比常人要高两度,睡一晚上起来才恢复正常。

“我的大半辈子都是在七一一矿度过的,我和我的4000多名同志共同将青春、热血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了矿山,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回首当年的艰辛创业历程,1958年就来矿工作的梁启昌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谈起往事,当年的建设者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