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1-22
一丝垂柳,几处清荷,十里云影伴瘦塘。2015年10月,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五峰山长江大桥开工。
七月的高桥镇风轻云淡。每到夕阳西下,暑气渐消,便有三三两两的居民沿着干净的村道散步。安逸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就在这宽6米的马路对面,有一座日夜生产的拌和站。在拌和站员工孔繁宵的记忆里,项目为了减少施工对周边群众的影响,一直坚持环保施工,采取了诸多措施。
2016年5月,物资部开始筹备沉井第二次接高的物资,单次拌和量接近2万立方米。站内4台搅拌机连续工作了五天四夜。拌和站料仓储空间不够,项目还临时租了一个废弃船厂用来堆放碎石。即使是在储料空间紧张的情况下,“留下20吨料仓的空间”依然是一条铁律。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粉料外泄,造成污染。预留的空间就是缓冲层。”孔繁宵解释道。此外,拌和站采用全封闭设计,轰鸣的搅拌机、高耸的粉料仓都被封闭在彩板房里。“这两栋方正的彩板房,成为粉尘的另一道不可跨越的‘天幕’。”
五峰山大桥沉井的空间尺寸接近半个水立方,在沉井外围,有一条环形水沟。下沉施工时,水沟内的水会抽到沉井的48个隔仓内,与下沉区的泥土混合,形成泥浆,再通过管道将泥浆抽出来,形成下沉空间。项目一分部经理助理鲁言测算过,如果将这些泥浆进行沉淀,预计将产生超过290吨的弃土。
2017年3月,距大桥北锚碇沉井首次下沉还有一个月。鲁言很着急,他需要为施工中产生的大量泥浆找一个合适的“容身之地”。为了找到合适的渠道,鲁言将沉井周边走了个遍,最终将目光放在了沉井东北方向一公里处。“在这里修建弃碴场,有一边的地势比沉井高,可以利用地势高差与自然沉淀,在弃碴场与沉井环形水沟之间形成水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不仅解决了泥浆排放,也解决了环形水沟用水的来源。“环形水沟里的水是下沉施工用水,起初我们需要大量抽用江水与地下水。现在好了,排水与用水两个问题都解决了。”鲁言说。
随着施工推进,这套水循环系统又带来另外一个惊喜。在沉淀中,弃碴场里的泥土越积越多,成为了大桥主墩施工的填料。
2020年12月,五峰山大桥建成通车,将镇江市丹徒区与镇江新区紧紧相连,大桥挺拔的身姿,为江南秀丽的景色平添一抹灵动。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