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正文
【故事】 深海之上的能工巧匠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3-20

前不久,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渤中26-6油田正式投产,进入生产阶段。它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大发现,在全球能源版图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2023年9月,渤中26-6油田一期开发项目在青岛、天津两地同时开建,2座新建平台、4条海底管道、2根海底电缆,挑战如潮水般涌来。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青年突击队随即成立。身为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秦皇岛32-6区域项目组的业务骨干,于昊成与张耘赫分别在青岛海工场地和天津临港场地带队出征,隔空打响了一场建造攻坚战。

高压循环注气系统的建造、安装、调试成了第一只“拦路虎”。于昊成与张耘赫同时发力,分别成立双相不锈钢管线施工监管和压缩机监造质量管控两个专项小组,在攻克一系列难题后,首次实现渤海项目陆地建造阶段10.5千伏压缩机的送电调试。

位于青岛场地的CEPA平台组块是一只十足的“钢铁巨兽”,组装这个大块头,让原本就紧张的滑道资源更加捉襟见肘。眼前无路,工建人开始变起工程“戏法”。“整体战”行不通,就试试“麻雀战”,项目现场首席徐德平果断变招。他联合各方代表,反复梳理场地资源使用和项目运行计划,研究出化整为零、逐段实施的方案。“先在滑道尾端的外部区域装好一、二两层结构片,再使用自驱动平板运输车拉到码头进行最终总装,通过分段推进,彻底解开滑道紧张的困局!”

在天津临港场地,WHPB平台组块21.2米高的井口甲板被“倒挂”在24.5米高的甲板下,让地基和塔楼来个“乾坤大挪移”。这是张耘赫和同事们的神来之笔。在深入测量采油树宽度、高度等数据后,他提出创新思路:“我们在陆地预制时就把甲板倒装,到海上直接切割码排,用倒链精准落位!”

方案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半个月来,张耘赫没日没夜泡在结构预制车间,用激光定位仪反复校准支撑点,优化方案专题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当7天工期从海上调试安装阶段被省出时,工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小伙子不简单,竟然在海上玩起‘空间魔术’。”

在海洋油气开发领域,受限于天气、海况、资源等不可控因素,再周密的计划也可能被迫改变。渤中26-6油田地质结构复杂,深井作业漏失风险本就很高,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浮拖船资源的短缺,工期又被“吃掉”20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经过深入分析以往案例,于昊成发现钻井船就位与工程作业之间存在时间差,需要等采油树到位后才能进行配管工作。“能不能在钻井船就位前,我们先完成井口配管?”于昊成大胆提出设想,并带领团队利用采油树等比例3D建模,在平台虚拟环境中反复模拟施工路径。缺少借鉴,就用数据说话。于昊成的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在大脑中构建场景闭环。没有实物,他们就用钢管和胶带搭建“模拟井口”,就地取材还原作业现场,最终确保项目按期完工。

如今,项目已顺利投产,渤中26-6油田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持续提供着稳定的能源供应。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