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正文
【故事】凤凰展翅连通途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3-04

青藏高原,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山川纵横、气候多变,曾被国际民航界视为难以征服的“空中禁区”。60年前,国航的一架飞机冲破云霄,向着这片“生命极地”振翅高飞,自此,一段波澜壮阔的征途拉开帷幕。1965年3月1日成都—拉萨航线开航至今,国航创造了安全飞行60周年的辉煌纪录。60载岁月悠悠,一代代国航人用勇气、智慧与坚守,在万仞云端镌刻坚实航迹,在毫厘之间严守安全底线,在艰难险阻中淬炼精神丰碑,于绝域之上,架起一条条连接未来与希望的“空中天路”。

攀登・万仞云端直须攀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袤的青藏高原长期被冰雪覆盖,交通闭塞显而易见,但要想飞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屋脊”,开通一条空中航线,又谈何容易。11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风沙、冰雹、雷雨、高空强风乱流肆虐,没有可行性资料,没有高原飞行的经验……现实困难如同难以逾越的天堑,横亘在新中国的民航人面前。

1.jpg

1956年5月29日,新中国民航第一任总飞行师潘国定率领机组驾驶“北京”号康维尔240型飞机,从四川广汉起飞,成功降落在海拔4250米的拉萨当雄民用机场。这次试飞震惊了国际民航界,尽管受条件限制,当时还无法进行民用客运飞行,但它为后续的高原飞行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2.jpg

随后几年,中国民航第一飞行大队(国航飞行总队前身)接过试航拉萨的重任,张瑞霭担任带队机长、孙权贵担任机长,驾驶伊尔-18型飞机再次挑战。1965年3月1日,孙权贵和毕春芳驾驶伊尔-18型飞机实现成都—拉萨航线首航,西藏地区民航事业就此开启新篇章。

此后,国航不断向更高海拔挑战。昌都邦达机场,冬天风速每秒30米以上,极端温度达零下42摄氏度,冻土层厚2米,海拔高达4334米。1995年4月28日,中国西南航空公司(国航西南分公司前身)的波音757型飞机平稳降落于此,成都—昌都航线正式通航,刷新了当时世界海拔最高民用机场的通航纪录。

3.jpg

2006年9月1日,林芝机场迎来成都—林芝的首航航班。林芝地区虽有“西藏江南”的美誉,但其净空、气象、飞行环境及导航台布局堪称国内最复杂。2013年9月16日,成都—稻城航线开通。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411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国航在雪域天路上越飞越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天堑。

4.jpg

还有成都至阿坝红原、隆子、定日、阿里……雪山不再遥远,云端之路更加宽广。纵横交错的航线网络给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精微・毫厘之间见真章

从第一条航线开航到25座高高原城市通航,在越飞越高、越飞越多的辉煌成就背后,是矢志不渝的专注与执着,一代代国航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心呵护、不断强劲着雪域高原翱翔天际的翅膀。

飞机是飞行的第一道生命线。国航执行高高原飞行的每一架飞机,都是经过精心选型和改装的。无论是最初的伊尔-18型飞机,还是后来的波音、空客系列,国航始终确保每一架飞机具备最强的性能,能够应对高海拔对飞机性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在高高原飞行中,发动机和氧气系统尤为关键。国航为每一架高高原飞机选配性能更好、推力更高的发动机,且只使用其“黄金使用阶段”;高高原飞机的供氧系统能够维持50分钟以上,以确保从高高原航线上的任何一点平安返回平原机场。更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RNP技术。2006年,国航首次将RNP导航技术引进高高原航班运行,为高高原飞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大幅提升了航班的安全性,也开启了高高原夜航的新时代。

飞行员是高高原安全飞行的核心力量。国航以“十年磨一剑”的严苛标准培养将每一位飞行员锻造成高原雄鹰。在“双机长制”的铁律下,每个航班配备一位带队机长、一位机长和一位副驾驶。一名飞行学员成长为高高原带队机长,要跨过“4道关卡”,每一步都需经过严格考核,涵盖技术、心理、理论和实践等多个方面。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为每一次飞行筑牢了安全防线。

从飞机的科学改装到飞行员的严苛培养,国航用60年的坚守与探索,助力高高原飞行越飞越精准,越飞越安全。

淬炼・雪域天路担使命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检验初心使命。不管是抢险救灾,还是专项运输,只要祖国需要、人民需要,国航人总会在第一时间挺膺担当。

10.jpg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地区突发地震,灾区地面交通中断、通信受阻,国航作为唯一执飞日喀则航线的航空公司,肩负着打通空中救援通道的重任。日喀则定日机场地处高原,海拔高、气候和地形复杂,尤其是冬季飞行,风险倍增。但在救援飞行面前,没有人退缩。短短数小时内,国航迅速调度,14时49分,震后第一个航班——国航CA4431航班安全降落在日喀则定日机场,将救援物资和人员送抵灾区。“这是救人命的事,要敢打,更要能胜!”为保障救援物资及时、安全送达,各岗位人员坚守一线,为每一个可能的飞行方案彻夜推演。

一架架抗震救灾包机飞赴震区,地面保障人员奔上前来,有条不紊地搬运救灾物品。高寒缺氧、低温严寒、大风干燥、强紫外线,种种恶劣条件让大家的面庞变成了粗糙的“高原红”,可为了能让受灾群众早点拿到物资,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咬紧牙关与时间赛跑。这些奔走忙碌的身影与机身上的一抹红,构成了这个海拔4300多米的机场上最动人的画面。跨越雪域苍茫,凤凰终将降落在需要它的地方。

山高不阻志,路险更砺心。高高原航线条件苦、风险大、挑战多,一代代勇担当、不言弃的国航人将肩上的使命接力相传,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践行心中誓言。玉树地震救灾运输、尼泊尔救灾运输,林芝米林机场验证飞行……冰川雪原上留下了无数汗水和青春,刻下了太多跟天斗、跟各种极限斗的故事。

六十年来,从螺旋桨到喷气机,从凭风辨向到卫星引航,从孤线单飞到航线纵横,一代代坚守在雪域天路的国航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前无古人的启航,保持了中国民航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保障飞行难度最大地区安全飞行时间新的纪录。划破雅鲁藏布江的晨雾,穿过昆仑之巅的霞光,国航人将继续以永攀高峰的执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敢打能胜的斗志,标定新的海拔刻度,谱写新时代的雪域长歌!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