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正文
【故事】深海“蓝鲸”志海疆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5-28

蓝鲸,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哺乳动物,栖息在温水与冷水交汇处的精灵。它流畅优美的身体蕴藏着惊人的爆发力,发出的功率可达1500至1700马力,是自然界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不久前,“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相继完成海上安装,将这两个高达数百米、重达万余吨的大家伙稳稳安放于蓝色波涛之上的“大力士”,也有一个美丽名字——“蓝鲸7500”(简称“蓝鲸”)。

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油气工程起重船,“蓝鲸”主要负责导管架、上部组块等海上大型结构物的吊装作业。自2008年投用以来,它已参与过160余次单体海上安装,吊装总重超500万吨。“蓝鲸”的船员们也陪伴着它见证了数十个大国重器屹立海上的精彩瞬间。

月夜起舞

“蓝鲸”作业时,船头巨大的红色吊机张开“臂膀”,一切机械动作都随着吊机下方摆动的“小红点”行动,这个“小红点”来自“蓝鲸”总监孙文明。

今年47岁的孙文明早已把船头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房间。作为海上吊装作业总指挥,孙文明要在吊装过程中完美协调吊机、甲板、机舱等多个团队。为保证作业有条不紊、安全高效,他在船头一待就是六七个小时。

由于天气、洋流等因素影响,海上安装作业需要经常等待风平浪静的“好时机”。但靠天吃饭不等于等天喂饭,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蓝鲸”团队在逐渐摸索总结气象观测经验的同时,也达成效率为上的共识。

有次施工时,莺歌海上空开始出现繁星,海面变得超乎寻常的平静,天气窗口提前到来,作业团队当即决定提前展开吊装。然而吊装作业靠近崖城气田原有平台,“蓝鲸”移动受限,必须等“卸完货”的拖轮“出库”让出泊位后,“蓝鲸”才能前进完成组块对接。拖轮驶入驶离消耗大量时间,作业“战线”将大大拉长。

为提升作业效率,孙文明立刻与组块切割和运输团队沟通,提出一边切割一边靠泊的想法,高效利用拖轮靠离泊时间,将切割时长从预计的2.5小时“讨价还价”到2小时。历时90分钟,拖轮停到指定位置,组块刚好完成切割,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皎洁的月光洒落海面,随着孙文明一声令下,巨大的吊钩将平台西组块稳稳吊起,“巨无霸”在海面上翩翩起舞。随着一声巨响,西组块桩腿准确落入导管架桩口。

“潜”入深海

敢打蓝鲸的“旗号”,必然身怀蓝鲸的本事。“蓝鲸”具备单臂7500吨的起吊能力,相当于可以一次性吊起7000多辆小汽车。截至目前,“蓝鲸”起吊过最重的锦州25-1南平台组块约为6230吨,仍然没有达到它的吊装能力上限。

“金刚钻”有了,还得有人敢揽“瓷器活儿”。能“玩转”“蓝鲸”这样一个大家伙,得靠过硬的技术。

工程施工队队长贺龙主要负责现场吊装指挥,合理分配不同工种的具体任务,保障吊装作业顺利进行。

“如果说总监是作业的‘中枢’,吊装指挥则是负责执行的左膀右臂。”贺龙沉稳地说道,尽显随船16年来克服一次次险情的从容不迫。

2008年10月,刚加入“蓝鲸”团队的贺龙参加了“蓝鲸”的首次国外任务——印度VED项目。彼时的印度洋东北季风盛行,海浪起伏高度超过一米,桩腿即使放入桩口也有再次“跳出”的可能。

“桩腿放入桩口的一刻,一个巨浪打来,平台陡然从导管架中跃出,位置完全偏转,”虽未直接参与指挥,但至今回忆起来,贺龙仍心有余悸,“谁承想,又一个海浪打来,偏离的组块再次坐回导管架上,四个桩腿与桩口完全吻合。现在想来,运气确实不错。”

然而贺龙知道,依靠“运气”从来不能长久,掌握技巧才能“驶得万年船”。

2022年4月,刚刚完成香港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吊装的贺龙接到新任务——赶赴深圳海域完成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海上安装。

“海基一号”高302米,这是“蓝鲸”首次涉足300米级深水作业。此外,海上强大的内波流也给安装作业带来严峻考验。

汹涌的海面上,一切物体都在摇摆。“在大风和涌浪的作用下,重如‘蓝鲸’和‘海基一号’都在不停晃动,更别提吊钩了。”贺龙说。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冷静,贺龙摒除一切杂念,耐心观察,力求在不规则运动中寻找规律。

“当船只和组块到达指定位置后,不管它们如何晃动,晃动的距离一定都是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贺龙用钟表记录时间,在吊钩和平台不断靠近的过程中掐准时机,发出指令。

精准,是“蓝鲸”驰骋蓝海多年来打出的“金字招牌”。在大家眼中,“蓝鲸”的兄弟们不仅干活争先,且个个身怀绝技。

MRU(乙二醇回收处理装置)是“深海一号”二期的关键设备,也是处于平台最上部的一座单体。住在平台顶部临时宿舍的祁永青目睹了MRU吊装的全过程。

祁永青回忆,吊装当天,风浪已有变大的趋势,蓝鲸作业团队必须尽快完成作业。然而,MRU上一根外扩管线与甲板上一根预留立管位置冲突,要让平台立管从MRU外扩管线中间穿过,才能保证两个部件完好无损。

风浪中,贺龙用平稳清晰的声音指挥,吊机一点一点移动,只见平台立管从几十公分宽的外扩管线缝隙中精准穿过,稳稳落地。

“简直是拿青龙偃月刀绣花!”祁永青说。

诗和远方

在浸入水面的导管架上行走——也是海上安装团队的工作之一。这项高危的工作,也曾令甲板作业队长孙立轩头疼不已。

“最初在水上作业时,面对脚下的弹丸之地和不时及腰的海水,心里多少有些打鼓。”孙立轩回忆道。

后来,经过一次次班前会风险点提示、安全保障措施培训,他逐步学会规避风险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挂扣、解扣作业。如今的他,已经可以从容地嘱咐新人:“只是看起来危险,实际上非常安全。”

随着“蓝鲸”各项安全作业规范和制度不断完善,近水作业的风险点虽依旧存在,但强大的安保措施给了船员安心踏浪的勇气和底气。

作为“蓝鲸”的“老人”,贺龙自2008年接船以来,随船参与了多个国内外重大工程海上安装。

“这些年‘蓝鲸’参与的重大项目越来越多,我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他说

从最早在渤海完成16米浅水导管架直立吊装,到如今开展300米深水导管架滑移下水扶正安装;从几百吨的单体到重达数千吨的大型结构物,安装对象和安装难度呈指数级增长,作业团队的“技能包”和“经验包”也越来越鼓。

乌石23-5A平台吊装作业现场,吊装指挥手拿着对讲机发号施令,吊车司机看准每一个落点精准操纵吊臂,船员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波涛中完成挂扣作业,工作人员快速整理缆绳……每个人都神情专注、各司其职,一切都显得那样井然有序,让人几乎已经忘了,这是决定平台能否顺利安装的“千钧一发”时刻。

最终,在无人机的航拍视角下,平台单体如同一块块积木般被稳稳堆叠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座充满机械美感的海上立方,好似沙盘上的微缩景观。

珠江口盆地海域浪花飞溅,施工人员平稳操纵吊臂,缓缓将导管架扶正,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安然矗立海上。浪花落下,海面重归平静。“蓝鲸”完成使命,再次“潜入”深海,奔赴下一个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