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正文
王刚:在非洲热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文章来源: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3-10-11

“非洲一年就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雨季整天都在下雨,旱季每天都是万里无云。雨季的时候啊,林子里的生物就开始快速生长,野兔、野鸡、蛇,都能经常见到……营地有时断电,大家睡不着就会在园区里踱步,月光穿过宿舍楼旁那几棵有上百年历史的原始巨木,一片片洒在地上,眼前的一切真的很美……”

2020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王刚结束了在韩国的工作,接受兵器工业集团北方矿业拉米卡公司邀请,只身来到了号称“非洲心脏”的刚果(金),开启了他跨越万里重洋的非洲之旅。

初心:丰富拉米卡的“菜篮子”

民以食为天。对任何一个海外项目,吃穿住用保障都十分重要,其中又尤以“吃”让大家感受最为明显。受限于当地农业种业技术和机械化水平,项目公司所在地的绿色蔬菜、瓜果品种与国内区隔较大。为了满足大家的“中国胃”,拉米卡公司的新鲜蔬菜主要依靠从当地中国超市、印度超市协议购买。这些蔬菜数量少、价格贵,不能完全满足项目成员的需要。

在王刚之前,拉米卡公司也曾尝试组织人员在生活营区开垦种植,但因种种问题被搁置。为了解决“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突破疫情阻碍刚刚抵达拉米卡的王刚马上投入到工作中。

拉米卡公司所在的卢阿拉巴省属热带草原气候,每年农作物的生长期仅2到4个月。由于这里雨季雨量极大,土壤中的营养很快会被雨水淋滤掉,草本植物难以成活。当地人往往采取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把树木中的有机物通过焚烧返还到土地中,这种方式效率不高,并非最优解。

“咱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智慧,核心就在于将农业生产有机融入到整个生态环境中,把山水林田湖草沙当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王刚介绍,“要在这里搞好农业种植,土壤是很最重要的一环”。

微信图片_20230928153128.jpg

改造后的菜园一角

为了解决项目周边非洲红壤养分少、酸性强、土质黏重不宜种植的问题,王刚白天跑现场、晚上做试验,经过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摸索出一套解决土壤改造的方法:一是带领熟悉当地环境的刚方员工组成小分队,深入到周边草原、雨林区域寻找适合种植的碱性有机土,用以改造红土“基因”。二是着手重整种植区域,试验性地将一块种植区深垦、堆筑,形成“底部为树叶、木材废料——中层为草皮——上层为半成熟堆肥——顶层为泥土和成熟堆肥”的有机高畦田土,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避免雨量大时出现积水。三是在碱性有机土中施加石灰石粉、草木灰改善土壤肥力和适宜度,提高作物生长的效果。

靠着这套方法,这块被寄予厚望的小菜地成功种植出了一垄垄整齐的白菜,绿油油的田地成为了拉米卡的新希望。

团队:“大师”和他的非洲“学徒”

在小菜地初试成功后,王刚在拉米卡公司的支持下,开始扩大改造种植的面积,小菜地一步一步壮大,成了规模二十多亩的菜园。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壤改造和种植工序,王刚开始从当地选拔人才,组建自己的专业种植团队。

通过在营地旁边的庞比村公开招聘和公司刚方员工的口口相传,“拉米卡来了一个能帮大家吃饱饭的‘王专家’”的消息很快在社区百姓中扩散开来,许多村民纷纷赶来报名参加“王专家”的菜园队伍。

很快,一支十六人的农业小分队伍便被组织起来了。“我非常希望来拉米卡,一方面是我家有十好几口人,吃的东西非常紧张。另一方面是能学到种植技术”,庞比村村民卡米洛·柯西说。

微信图片_20230928152911.jpg

王刚(右二)和“农业小分队”成员

刚果(金)被誉为“世界上什么植物都能生长的地方”,但因为缺乏经验和技术,当地老百姓守着“大宝盆”却没有最优利用起来,王刚一直有种使命感要去改变现状,“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教,思想转变是关键,其他技术问题都有办法”。

威斯道夫是这支农业小分队的“班长”,今年已经五十岁,与柯西一样,威斯道夫也有一个十二人的大家庭。提到在王刚手下工作,他非常开心:“王真的是一个非常耐心、负责的人,从怎么选土和配比、哪种播种方式更好、如何防病害等等,一点点教会我们。有时候,我自己如果发现有好的土壤,就会发照片问他。”

为了更好的沟通,王刚和众多拉米卡中方员工一样,主动学会了斯瓦希里语,“我告诉他们,其实有些改良就在很简单的细节上,不是多么高深的道理,只要学会观察和总结就能发现。比如播种是条播还是沟播?播撒间隙是多大合适?浇水怎么浇法?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物理方法,老祖宗传下来的‘古法’,不需要打药、不用大规模机械化手段,成本不高又环保”。

在王刚的带领下,这支农业工人队伍将极大地工作热情灌注到这片土地中,相继成功种植了茄子、辣椒、油麦菜、上海青、萝卜等二三十余种作物,还养了火鸡、珍珠鸡、兔子、鸽子、大鹅等动物。

“放心吃!这是正儿八经的有机菜”,看着结在藤蔓上的黄瓜,王刚自豪地介绍。

在小分队的不懈努力下,菜园的规模迅速扩大到整整100垄,平均一垄地每40天就可以产出约200公斤的瓜果蔬菜,种植效率大大提升。以西红柿为例,原来一亩地顶多能产1-2千斤,在大棚+技术改良的加持下,现在的亩产可以达到6-8千斤左右,个头也更大更好看。眼看着改良带来如此巨大的收益变化,小分队成员纷纷感叹“Flu Flu(斯瓦西里语指多的意思)”“Mosuli(斯瓦西里语指好的意思)”。

大量出产的新鲜蔬菜瓜果,让拉米卡公司“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当地雇员队伍也从拉米卡公司获得了可观的薪水和农产品。除了让家里人吃饱,队员成员们甚至还能到外面售卖一部分农产品来补贴家用。

为了把这些农业工人带好,拉米卡公司团队不仅为他们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固定配发鞋帽衣物等产自中国的生活用品,还秉承“授人以渔”的观念,鼓励大家将所学到的技能用于改善实际生活,为他们配发蔬菜种子并予以指导,“他们在自家地上遇到什么特殊问题,我们都要及时关注,初衷就是希望他们忙完了菜园的事儿,把自己生活也照顾好”,王刚说。

“我家以前种的玉米都枯死了,跟着‘mwalimu’(斯瓦希里语中指“大师”)学习了不少,这些知识对于改善我家的作物有很大帮助。”农业小分队的庞比村村民姆兰博•萨哈说。

未来:更重要的是“种”思想

许多探访过刚果(金)农村地区的北方矿业员工都提到,对于农业种植来说,刚果(金)是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的地方。这里拥有适宜农业种植的绝佳温度、气候条件、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受限于当地落后的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大规模的农业种植项目仍是当地凤毛麟角的存在。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国际化矿业公司,我们有义务为当地做更多的事情,绝不能囿于自己营地菜园的成功而止步不前,这仅仅是开始”,拉米卡公司负责人的话,使王刚对自己的工作以及未来更有信心,“咱们中国农学人都有一个偶像,就是袁隆平老先生,‘禾下乘凉’,这是多美、多壮阔的意境。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要是能通过我的工作让更多当地百姓吃饱,那我才没辜负学校的教育和公司的培养”。

王刚(中)和“农业小分队”成员分享收获的喜悦

在总结菜园和农业小分队经验的过程中,拉米卡公司发现,公司产的农产品,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受到许多企业和民众的热捧。为此,在公司的支持下,王刚和同事一道从当地的需求出发,帮助庞比村兴建一座农业基地,用于为当地提供新鲜蔬菜并培养农业人才。

此举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庞比村村长的热烈回应。双方约定,农业基地一期工程在庞比村周围建设,占地十亩地左右,所需基础设施、肥料种子、农业机具、技术指导均由拉米卡公司提供。庞比村将以一茬作物种植收获为一次循环,每期派遣20至30名村民到基地学习实训,基地种植作物售卖后所得收入将全部归参与实训的村民所有。

按照王刚团队的思路,不仅土壤改造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势。考虑旱季缺水的现实情况,选址也要依河而建。种子也最好从当地采购,并根据村民的饮食习惯选取种植品类,比如有类似中国圆白菜的“Sabei(斯瓦西里语,下同)”、类似蒜苗的“Dong gulu”、类似苋菜的“Linga linga”等。

“我们也会给大家推荐中国人爱吃的蔬菜,他们比较能接受咱们的韭菜和长豆角”。王刚说,“种植瓜果蔬菜固然很好,但要想真正为这个地区的人们做点什么,我认为也应尽早研究种植粮食作物。以后等咱的基地二期三期建设起来,条件成熟以后,我们一定要试试咱中国的小麦、水稻种子。当然了,无论种什么、种多大规模都不是大问题。”

“我的工作就像是‘布道’,也就是‘种’思想,只有让当地百姓真正转变观念,因地制宜改良自然环境,才能真正意义实现可持续。温饱长久地解决了,社会才会更加向善。”谈到自己工作的意义,王刚的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在刚果(金)的这片热土上,王刚正在用他的知识和技术,为当地人带来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俞昭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