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正文
【人物】挺进深蓝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3-05-05

少有人知道幽深的海底奔涌着多少“宝藏”,也鲜有人见过汹涌海面下发生的惊心动魄故事。

中国海油研究总院钻采研究院副院长谢仁军的工作,就在看不见的海面之下。工作14年来,谢仁军主持和参与了30多个油气田的钻采设计方案,在钻头入水之前,他已经用数据和模型为无数油气田绘出一整套“开发蓝图”。

配图.png

工作中的谢仁军

但行前路 无问西东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是谢仁军在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也成为他的人生底色。

当谢仁军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消息传到中国海油下属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研究总院)钻采研究院,“实至名归”是身边同事的第一反应,谢仁军却有些赧然:“30位获奖者里,我年纪最大,是踩着青春的尾巴得了这个奖。”

谢仁军的家在秦岭南部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山村。2002年,谢仁军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父亲长年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对他的全部要求只有一句朴素的“好好念书”。

2009年,谢仁军入职研究总院。入职第三年,东方13-1气田开发前期研究项目钻采负责人的重任便担在了他的肩上,这是中国海上第一个高温高压气田开发项目。自此,谢仁军开启了“驯服”油气开发高温高压的征程。

我国海域油气资源丰富,高温高压区域的天然气占了几乎三分之一。高温高压油气田就像一个温度高、压力高的“大炼炉”,开发技术条件极为苛刻。两年时间,谢仁军给出了东方13-1气田开发的钻采方案。在后续实施钻完井过程中,7口井全部实现零环空带压,这在世界上的高温高压井中都是少有的。

在项目前期审查时,谢仁军的方案曾受到不少专家的质疑:“能不能干?能不能安全高效地干?”面对质疑,谢仁军习惯用数据说话。2020年,东方13-2气田成功投产,入选当年“央企十大超级工程”。

经过多个高温高压项目的研究积累,谢仁军带领团队突破的高温高压井设计关键技术作为关键成果之一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科研无尽 不负热爱

2014年,在时任“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前期研究项目经理朱海山的推荐下,谢仁军担任了我国首个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的开发钻采设计项目经理,他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布置钻井水下井口。

一天晚上,谢仁军带着孩子散步,抬头看向满天星辰,谢仁军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思路:那么大的区域没法一条线穿起来,那就像星座一样分区考虑,各个击破。“大串接小集中”模式就此诞生。“你们看,是不是很像星座图。”谢仁军举着最终的井网图兴奋地向同事们解释:“从繁星点点,到串成海底星座,水上的平台就能定位了。”

为全球海洋石油工业提供“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背后,有谢仁军的付出,也有无数海油人久久为功的坚守。

2022年6月6日,由谢仁军牵头起草的ISO3421《石油与天然气工业——海洋隔水导管下入深度与安装设计》国际标准经国际化标准组织正式向全世界发布推广。这是海洋钻井技术领域以“模型、算法”为核心的首部ISO国际标准。这项成果的背后,是海油人20年的坚持。

2002年,当时的中海石油研究中心钻井专业科研人员开始了隔水导管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隔水导管的下入深度往往采用经验法,有没有可能有一套办法能计算出精准数值,让隔水导管在不同海域都能“站得住、不下沉,不倒下”?

2017年,起草国际标准的担子落到谢仁军肩头。2018年6月,项目立项。一年半后,起草团队打磨出第一版草案。但当谢仁军带着团队成员前往美国参加第一次工作会议时,遇到不小的“打击”。最直接的质疑是“你们的草案都是根据中国海域情况分析的,在世界其他海域,这套标准还适用吗?”为了验证项目的可推广性,谢仁军带领团队回国后马不停蹄又开始了潜心研究。2022年4月27日,经过反复打磨的提案最终稿获全球ISO全票通过。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质疑,求实。”谢仁军说。做研究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敢于质疑传统才能做到创新,而实事求是才能把每一步走扎实。

科研路无涯,攀登与沉淀永远是进行时。

【责任编辑:冯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