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正文
范洪军:躬耕实践 冲锋在前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11-14

在中国海油所属研究总院,有这样一位基层科研工作者,他冲锋在前、攻坚克难,主持、参与的30余项科研生产项目设计高峰产能1400万吨;他躬行实践、埋头苦干,带领团队打造2项国际领先标志性技术;他是科室的好舵手、新人的好师傅,通过技术帮扶培养了一批青年开发地质能手。

他就是范洪军,现任研究总院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研究所开发地质研究室主任。自2008年进入总院博士后工作站深造以来,他十四年如一日地躬耕于油田开发地质领域,艰苦奋斗、默默付出,“老黄牛”就是对他最贴切的形容。

响应号召 攻坚克难

2020年2月,“区块多、储量散、丰度低”的垦利6-1油田开发项目启动,此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让本就进展困难的项目雪上加霜。作为垦利6-1亿吨级油田开发的项目经理,范洪军挺身而出,亲自扛旗挂帅立下“军令状”,组织项目组召开动员会鼓舞士气。在他的带动下,项目组主动请缨坚守岗位,想尽办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影响。

时间紧、任务重,上班天不亮、下班天已黑是项目组的工作常态,范洪军作为项目经理重担在肩。他统筹协调地质、油藏、钻采、工程多个专业联合开展单井降本增产的研究,一方面创新了适应性长水平井注采井网和水平井分段控制技术,提高单井井控储量;另一方面结合双层采油树、液压举升装置等创新思路,使降本成效显著,经过项目组连夜反复多轮的评价和调整,终于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成功“啃下硬骨头”。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创造了“百人百天”完成亿吨级可研方案的奇迹,实现了同月完成国家储量申报和地质油藏方案审查。比起圆满完成任务的喜悦激动,范洪军更多的是感激:“感谢这些在困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兄弟姐妹们,垦利6-1的奇迹离不开团队的每一个人。”

躬行实践 冲锋在前

渤中19-6凝析气田是近年来在渤海发现的最大气田,对于缓解华北地区用气紧张、实现京津冀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凝析气主要蕴藏在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的潜山裂缝之中,这样的油气藏在国内外都没有开发先例,实现经济有效开发面临着巨大挑战!

面对挑战,范洪军为大家注入“强心针”。他说:“潜山深埋地下,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必须去野外实地考察!只有实地看了,才知道从哪里入手来创新我们的技术。”

于是他带领团队前往山东新泰等多地开展野外地质考察。范洪军腿部患有膝关节炎,但为了看清地质露头,每次他都是爬得最高,走得最远,同行人见他爬坡时眉头微蹙就劝他停下休息,他却笑着说:“不累,我还能坚持。”虽然全身已被汗水浸湿,但是范洪军手中的笔却一刻不停,他将观察到的潜山地质构造和裂缝样式详细描绘在记录本上,力求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些数据就是我们有效预测潜山地质模式和裂缝发育模式的重要参考,只有把裂缝准确表征出来,才能为井位优化、增储上产提供有力支撑!”范洪军边记边说。

范洪军带领渤中19-6项目组在山东新泰考察野外露头

凭借实地观测结果,范洪军在结合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成功解析了渤中19-6气藏的三层结构模式,走好了探索国内海上潜山凝析气藏开发的第一步。范洪军感慨道:“地质这门学科就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突破口就藏在山川河流之中。”

科室领航者 新生指路人

作为开发地质研究室主任,范洪军对科室内每位成员的职业发展都非常关心,对青年人才培养尤为重视,经常督促青年员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学习,壮筋骨、增知识、长才干,无论工作多繁忙都会抽出时间与青年员工谈心,帮助新员工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

罗江华上学时就对建模颇感兴趣,但他对于具体操作并不熟悉。临近转正答辩的一天晚上十点,刚开会回来的范洪军看见罗江华还在工位,便上前关心。小罗将在裂缝建模时遇到的困难托盘而出,导师范洪军并没有直接告诉小罗操作步骤,而是从双孔介质渗流机理、裂缝发育特征等原理性问题上引导他思考,再亲自上机边讲解边示范,让小罗茅塞顿开。

在范洪军的悉心指导下,罗江华已经成长为科室内建模工作的主力军。正是凭借“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教学和管理方法,范洪军成功地打造了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队伍,近三年科室成员在他的带领下高质量完成了50余项科研生产任务。

14年来,范洪军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功底、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管理能力,稳扎稳打,埋头苦干,高效完成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先后获得总经理特别贡献奖3项、科技进步奖26项等荣誉,并被评选为研究总院杰出博士后。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博士后、地质专业联系人、项目经理、科室主任、新人导师,无论标签如何转变,范洪军都在恪尽职守,其艰苦奋斗的初心不曾动摇。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