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姜志光:一线二十载百炼成钢
【二十大代表风采】姜志光:一线二十载百炼成钢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10-24
工作24年、入党13年,从工程建设一线工人,成长为中国石化安装起重工技能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姜志光的特别之处浓缩在这份扎实的履历里:他的成长经历既是个人扎根一线、忠诚履职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生动缩影。
初出茅庐:成才道路纵横通达
1977年,改革开放前一年,姜志光出生在山东招远的一个普通机械维修工人家庭里。
在父亲熏陶下,1996年,姜志光高中毕业后,进入十建公司技工学校学习安装工专业。这一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开始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成才道路纵横通达,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孕育了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姜志光毕业,作为十建公司起重工,加入茫茫建设大军。
回忆刚入行的日子,姜志光觉得自己“运气不错”。这份运气其实是“难”。他被分入的班组被称为“特别能战斗”班组,主要从事吊装行业里难度最大的大件吊装。当时没有大型吊车,主要以桅杆吊装代替大型机械吊装。起重工实际上更多是执行人员,但由于技术人员不足,怎么确定角度、怎么穿滑轮等等,都需要起重工参与。
这份运气其实是“严”。姜志光的师傅唐行广是中国石化劳动模范、山东省首席技师,可以说是当时吊装行业的佼佼者,要求极为严格,平日里教导徒弟几乎不带笑容,但带着徒弟边干边讲,教得十分细致。刚刚入行的初级工姜志光从事的是抱杆作业,几乎是一份体力活,每天要拽大量的钢丝绳,抬大量的道木,一天干下来手指都抽筋。即便如此,姜志光白天跟着唐行广深入现场学习,协助进行吊装作业,晚上还总跑各位老师傅房间学习。
早年间设备、人才的匮乏,反而让好学的姜志光打下了良好技术基础。在姜志光看来,未来是有奔头的。“干起重很辛苦,但学到东西也开心,所以我从来没想过要放弃。我当时看我师傅干得那么优秀,感觉如果自己坚持干下去,可能也能超过师傅吧,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嘛!”他开怀大笑。
入行初期养成的严谨自律、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姜志光保持至今,对当年师傅的严格要求也恪守至今。“他走路特别快,眼神特别毒。”不少同事如此评价。2019年,姜志光已经成为起运公司主任技师,在一次现场起重工操作考核中,远远就看到400吨吊车将近60米长的吊臂尽头,有一圆柱形滑块歪了。检查发现,果然是螺丝脱落了一个,如果掉落将非常危险。“滑块也就水杯大小!”同事对此佩服不已。
现如今,“老师傅”姜志光,反倒经常往年轻人屋里钻。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与别人交流是非常好的学习途径,既可以扩大自身知识面,又可以学习总结他人经验,进而提升自己水平。他也像师傅唐行广一样,对年轻人倾囊相授,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确定起重机站位、选型、工艺,为公司培养了多名人才。这些年轻人在国家级技能大赛斩获佳绩,与当年的姜志光一样,一步步迈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雄鹰展翅: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21世纪初,中国石化工业迎来大发展,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5年,茂名石化乙烯扩能,对大件吊装实施一体化,即单个单位承担全部大件吊装任务,大大节约调配时间和成本,有着示范意义。28岁的班长姜志光被委以重任,第一次独自带队伍干整套装置。
现场情况复杂,时有突发情况,考验的是他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压聚乙烯装置环管反应器是进口设备,管径7米、高度超过60米,又细又长,很容易变形。他基于之前的经验,创新在地面将管连好,分模块吊装,并且准确增加了吊点,保证了设备不变形,安全就位。
在往混凝土框架里吊装换热器时,年轻的班长再次遇到了困难。混凝土框架已经封顶,必须从侧面送进去,但侧面开孔存在一些障碍物,小于设备尺寸。80多吨、大约11到12米长,直径3米多,再加上管口,直径约4米多——时隔17年,对设备重量、尺寸,姜志光记忆犹新。他与同事详细计算角度,借助滑轮、索具,把设备转了90度,送进去后再一点点反转90度,恢复原状态,平稳就位。
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该项目的顺利投产,使茂名石化成为国内首个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
在数十米高空,吊装百吨、千吨的精细设备,落点不能有毫厘偏差——面对高难度的大件吊装,姜志光常常主动请缨。“我对吊装工作非常感兴趣,愿意去尝试新的挑战。大件吊装整体上是有难度,但也没那么难,主要是保证人员、车辆、索具安全。”经过20多年的磨练,他愈发自信。
2007年,在青岛炼化吊装国内最大两器(再生器、反应器)设备;2008年,在镇海炼化吊装当时国内最高火炬;2013年,在神华宁煤吊装煤制油项目8台当时国内最大的2000吨费托反应器……在姜志光看来,尽管设备越来越大,模块化程度越来越深,但同时吊车越来越大,数据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吊装变得更容易。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一次次塔起灯亮中,姜志光逐渐从刚入行的毛头小伙,成长为稳重的班长、队长,决定办一件大事——申请入党。“党员的标准、要求高。当时,我当班长4年多了,刚好在青岛炼化干得不错,感觉个人作风、表现还可以,便向组织提出了申请。”他说。2009年,他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2010年9月,他代表中国石化参加全国吊装技能大赛获得第三名,2011年4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20年12月被聘为主任技师兼起重工程队队长。
“一名好的起重工,首先是一项任务交给你,要知道怎么干,其次是不拖泥带水,能领着别人好好干,最终目的是必须齐心协力把工程干好。”姜志光说。
这样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浸润在长达24年的起重工生涯里,体现在工作点滴中。
工作24年,作为一名优秀的起重工,他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坚信管业务就是管安全,面对安全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班前常自检,事故可避免”是他的座右铭。吊装前他总会出现在勘探现场,与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方案,并且结合丰富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还习惯在组织完施工后,到各个起重作业点上检查,搭把手,甚至像当年一样拉拉钢丝绳、搬搬道木。他对起重工作的负责,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经他手的吊装没有出过一起上报事故。
百炼成钢:精益求精开创未来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
2015年,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中国石化稳步推进专业化重组,整合吊装、运输业务成立起运公司。这意味着姜志光有了更加专业、强大的发展平台,可以尝试的领域变得更宽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吊装,一起一落,干净利索,但随着起重机吨位变大,转场时拆组装起重机这个步骤变得繁琐、耗时。前些年,拆开全球最大4000吨履带式起重机,即便加班加点也要十一二天,在争分夺秒的项目上,时间就是金钱。“身为党员得有大局意识,想着怎么去把工作干好,对业主也负责。”2019年,在福建古雷炼化项目上,姜志光开始思索,能不能把起重机模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他反复计算研究,研究运输路线和车辆,最终将起重机拆成5个模块,“6天就可以拆完,节约了一半时间”。这套拆装方法优化后固定成工法,累计完成了10多万吨大型设备吊装任务。后来,这台“国之重器”几度出海,圆满完成海外大件吊装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人的工匠风范和中国吊装的强大实力。
面对技术难题,他勤于钻研试验,选用不同级别的连板与吊索组合,创新开发出新型3000吨吊装平衡梁,用一套吊具即可服务多台大型设备,无需为每台设备配置一套吊索,大大节约成本。该方法中的平衡梁转向节设计还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他因势利导,积极创新,累计提出30多次合理化建议,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经济效益:2019年,在古雷项目上,改变160米高火炬分段节数,用1250吨起重机替代1600吨起重机,降低成本近100万元;2021年,在海外项目上,加大塔架系统地面模块化组装深度,减少高空作业风险……
塔林起、管线连,姜志光与他的同事们站在兴盛工业的背后,仿佛寂寂无声,实则千言万语。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