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龙!”项目经理杨博话音未落,独木河大峡谷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中国交建二公局建设者在狭窄的地理条件下,实现了阳宝山特大桥横跨天堑,连通两岸。
阳宝山特大桥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全长1112米,横跨独木河两岸。平日里层峦叠嶂、深壑幽谷的多姿风光,到了建设者的眼里,却是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题。
“贵阳侧悬崖峭壁,黄平侧山路蜿蜒崎岖,物资运输就是个大难题。”杨博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满脸无奈。刚开工,只有一条临崖修建的928县道可以通往项目部,为此,项目部花费近半年的时间修建了6.3公里的施工便道。可是,受地理条件影响,所修的便道仅有3.5米宽,其中有一段便道的坡度更是接近20%,加上贵州山区多雨雾的天气,让动辄三四百吨的钢桁梁梁段运进大山成为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难题。
杨博带领项目团队开展运输方案的研讨,最终决定将几百吨的钢桁梁拆分成若干段杆件,分批运输至施工现场,再由作业人员采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最终组装成整片的钢桁梁。由于贵阳侧全是悬崖峭壁,没有合适的施工场地,所以钢桁梁的组装、吊运只能放到黄平侧进行。“通常情况下,大桥的梁段都是两侧起吊,而我们只能从黄平侧起吊,保证施工效率可让我们犯了难。”项目总工程师郭瑞介绍。
由于梁段距离吊索较近,出于安全考虑,项目团队决定起吊时先将梁段旋转90度改为顺桥向,运输到指定位置后,再旋转90度回到初始方向后再安装。如此一来,吊运效率变得更低。郭瑞随即带领技术人员展开科技攻关。经过查阅经典案例和反复研讨,大家决定参照在国内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过的旋转吊具,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把吊装钢箱梁改为钢桁梁,增大桥梁跨径和吊重。同时,将吊具重量由60吨减少至38吨,并研发了移动端智能操作系统。在吊运过程中,钢桁梁每一个点的受力和重心都不一样,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操作系统随时掌握电动旋转吊具的旋转速度、角度和运行情况,实现高效吊运。
不仅如此,项目团队在施工组织上也下足了功夫。团队成员细化施工任务,将吊梁计划分解成月、周、日计划,周密部署现场勘测、物资机械进场等工作,每天召开总结会,查漏补缺。经过管理和技术的双提升,每天钢桁梁吊装达到了2片,与两侧起吊施工效率相当。
有限的作业空间,让缆索吊系统的布设也变得困难重重。按照以往的施工经验,卷扬机通常锚固在锚碇上,但是阳宝山特大桥锚前区域剩余面积无法布设卷扬机,项目团队必须另辟蹊径。
经过现场勘查,大家发现只能在锚碇前方有限的空间单独做基础。新的基础锚固方式、沿途锚固力计算等都要重新调整,郭瑞带领团队成员一头扎进实验室,反复建模试验,调整方案20余次,最终敲定了新型锚固基础的各项参数。此外,为了减少新锚固基础的混凝土用量和尺寸,团队成员在岩石地基上打入4米深的锚杆来增加稳定性,“这个锚杆的作用就相当于主塔下的桩基。”杨博说。
如今,阳宝山特大桥顺利实现了横跨天堑,大家都期盼着大桥顺利通车的到来。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