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 谱写光明篇章

文章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2-03

1921年7月23日,温暖的灯光照亮了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旧式石库门住宅的一楼客厅。灯光下,13名与会者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革命事业有了主心骨。

传承红色基因 谱写光明篇章

上海市黄浦江畔夜景

将客厅照亮的,是灯;将灯点亮的,是电。1882年7月26日19时,一台16马力的蒸汽引擎发动机开始转动,从南京路到外滩再到虹口招商局码头立杆架线串联的15盏弧光灯亮起。从此,上海成为中国电力事业发源地。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电力事业驱动着上海的进步与发展,书写下一页页光明篇章。

照亮新生的上海

传承红色基因 谱写光明篇章

20世纪70年代,上海市电力工作者设摊服务市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电力工业在国内属于新兴产业。当时,上海已形成外资背景的美商上海电力公司、法商电车电灯公司与民族资本背景的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闸北水电公司、浦东电气公司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形成的,是一支电力产业工人队伍。

1926年3月,在中共江浙区委赵世炎的主持下,中共地下党建立了工部局电气处独立党支部。这是上海电业系统的第一个党支部,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此后的20多年间,这支在党领导下的产业工人队伍支撑着上海电网的扩张、电站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这支队伍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次发动反对外商压榨、声援工友的罢工运动,与侵占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并涌现出了领导工人斗争、为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而英勇就义的王孝和这样的革命先烈。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在党的领导下,上海电业工人广泛开展护厂运动,将上海发展的基础完整地交到了人民政府的手中。1949年年底,上海共有发电设备容量25.96万千瓦,占全国的14%;当年发电量10.09亿千瓦时,占全国的23.4%;最高负荷21.6万千瓦,位列全国所有城市之首。

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原有不同性质的电力公司逐步改为国营企业,用5年时间加以统一、整顿后,1954年4月1日组建上海电业管理局中心调度所,实行电力统一调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中国的统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成为上海电力事业不变的底色。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1966年年底,上海的装机容量、年发电量、最高负荷分别增长至87.39万千瓦、57.99亿千瓦时、102.30万千瓦,分别较1949年增长236.63%、474.73%、373.6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征程。在强劲的改革春风的吹拂之下,上海的用电量随之腾飞。1978年,全市用电量147.68亿千瓦时,十年后的1988年则增长到240.70亿千瓦时。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正式启动,上海改革开放驶上了快车道。从1990的264.74亿千瓦时,到2000年的559.44亿千瓦时,在迈向21世纪的这10年间,上海全社会用电量连破300亿、400亿和500亿千瓦时关口。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上海人均用电量长期保持在全国人均用电量3.8倍左右的水平,显示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活力。

赋能奋进的时代

传承红色基因 谱写光明篇章

20世纪90年代,电力工人在上海居民区内登杆施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上海的用电负荷迅速攀升:1978年最高用电负荷199.4万千瓦,1990年最高用电负荷410.7万千瓦,翻了一倍。10年后的2000年,上海最高用电负荷突破1000万千瓦,达1041.7万千瓦。电力已越来越显示出“能源命脉”的关键作用。不过,发电能力的相对滞后使缺电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起10年左右时间内困扰上海电力事业的重大问题。

为了破解缺电难题,上海本地机组建设力度加大,到2000年底,本地装机容量达到1100万千瓦左右,规模是1990年年底的2.3倍。同时,上海电网兴建了一批220千伏、500千伏外来电通道。

乘着时代的东风,奋进的上海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从1980年的311.89亿元,到1990年的781.66亿元,再到2000年的4770.17亿元、2010年的19195.69亿元,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路增长。然而,新建本地机组和外来电通道带来的供电红利很快耗尽,上海的供用电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上海的后续发展,动力该从哪里来?

答案是坚强电网,是特高压。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这年7月,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运,上海电网由此迈入特高压时代。这条特高压全线额定功率高达640万千瓦,相当于在上海投运了6台百万千瓦机组,对于缓解上海用电紧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到2020年7月,这条电力大动脉投运10年来,共向上海输送了超过2500亿千瓦时的清洁水电,奠定了上海绿色电网的基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领导下,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继续为奋进的上海、奋进的时代赋能。

紧随复奉线之后,2013年9月,淮南—皖南—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建成投产;2019年9月,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全线投运。这两项特高压工程合环后,形成了贯通皖、苏、浙、沪负荷中心的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上海也形成了“两交一直”的特高压供电格局。至此,位于长江三角洲喙端的上海,拥有了更为坚牢可靠的外来电通道,高质量发展再添“能源引擎”保障。

2020年7月14日,上海电网用电负荷时隔三年再创新高,达到3311万千瓦;2021年1月7日,受寒潮影响,上海最高用电负荷极为罕见地在冬季被改写,达到3339万千瓦。两次电网负荷新高,都有以特高压为主力输送的外来电的支撑,也彰显出国网上海电力在公司指导支持下责无旁贷保供电的担当。

驱动美好的未来

传承红色基因 谱写光明篇章

国家电网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勘查用电情况

“十三五”以来,上海确立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国网上海电力确立了“世界观察中国电力的窗口”新定位。在充足电能的保证下,国网上海电力让“人民电业为人民”成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电网表达,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

以“能源引擎”之力,服务国家战略在上海落地落实,国网上海电力助力上海高质量发展。

2020年11月,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再次成为全球焦点。“越办越好”的盛会背后是“越办越好”的保供电。自第一届进博会起,国网上海电力就结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供电保障从以往拼体力、拼时间的“人海战术”向拼科技、拼效率的“智慧保电”转变。在第三届进博会举办期间,5G、AR、北斗、机器人等一大批新技术让“六零三确保”的保电目标实现得更为驾轻就熟,国网上海电力提供“世界会客厅”级电力保障。

国网上海电力携手国网江苏、浙江电力,加快推动能源服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先后建成青浦—嘉善、青浦—吴江10千伏配电网互联工程,打通电力“断头路”;稳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办电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示范区内营销业务的跨省“一网通办”;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电力行动白皮书(2020年)》,明确融入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行动计划。

而伴随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国网上海电力不仅主动对接,加快区域电网建设,还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上海首座110千伏数字孪生变电站在此投运,智慧的“能源大脑”为新片区建设蓄力充能。

随着已建成21组以10千伏开关站为核心节点、双侧电源供电、配置自愈功能的“钻石型”双环网,上海中心城区的负荷转供能力和故障自愈能力大幅提升;伴随着“检查计划停电”的渐成历史、不停电作业率的更上层楼,2020年,上海电网全域供电可靠率达99.9923%,上海市区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91%,迈入世界顶尖行列。先进的“韧性电网”彰显出上海的追求卓越。

与北京一起代表中国参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以“获得电力”指标的飞跃攀升助力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的大幅提升;连续三年推出30项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举措,切实加快用户获电时间、压降获电成本,相关经验成效被誉为“全球最佳实践前沿”——国网上海电力以优异的服务能力支撑着上海的海纳百川。

用足“绣花功夫”,配合上海市政府实施架空线入地及线路合杆整治三年行动,秀出城市的清朗天际线;配合落实上海“一户多人口”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实现“不动产登记和水电气联办过户”对接上海“一网通办”;完成305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程供电配套,打通市民出行难的“最后一百米”——国网上海电力以贴心的民生理念温暖着城市的万家灯火。

2020年9月12日,南京东路东拓亮灯,“中国第一盏电灯”复刻模型在向东延伸的南京路步行街上绽放出绚烂光芒。开启中国电力事业的开拓之灯将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2021年1月15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新馆)送电,国网上海电力“建党百年 百年电力”主题活动同步启动。100年来,流淌在上海电力事业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始终激励着奋斗者不忘初心。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国网上海电力将无愧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的红色气质,根植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无愧于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地的历史传承,描绘出新的、更光辉绚丽的光明篇章。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