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航天员群体背后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时代楷模”航天员群体背后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2-02
中国人拥抱太空的旅程已经走过了15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15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不久前,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今年恰逢航天员大队组建20周年,这个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成长的群体,这支担负特殊任务的英雄部队,迎来荣誉加身的时刻。
中宣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来源:中央电视台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的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这样形容:“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个人将一事无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工作者便是这个集体的重要成员。
为航天员“个性化定制”
2016年9月15日,中秋之夜,天宫二号奔赴太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内心激动,久久难以平静。他知道,叩响中国空间站时代大门的时刻终于要到来了。
天宫二号为航天员提供了更宜居的环境,特别是针对航天员要驻留30天这一实际,设计师们做了很多人性化改造。
“我们有意识地把地板和天花板用颜色进行了区别,墙壁也采用了非常柔和的米白色。为了防止碰撞,天宫一号的地板和墙壁非常柔软,但航天员从太空回来后,提出还是硬质墙壁和地板好,所以在天宫二号中我们进行了改变,实验舱内采用了硬材质。”接受媒体采访时,朱枞鹏介绍。
2016年10月19日,在距离地面393公里的太空中,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顺利打开实验舱舱门,“飘”进抵达的“新家”——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在这里,他们感受着家一般的关怀——通风口进行了改造,降低了噪音;在睡眠区,灯光可以进行调节,广播也可以关闭;床头有一个蓝牙音响,可以接收地面传输的紧急呼叫;同时,航天员在太空可以收看电视节目,与家人进行短信交流。30天的太空驻留,“个性化定制”让航天员舒适而不孤单。
航天员的安全是头等大事
在整个载人航天飞行中,安全是头等大事。这对于任何一名航天设计师而言,都丝毫打不得折扣。
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毛头小伙子的范瑞祥接到一项重要任务:为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逃逸系统结构。当时载人航天工程刚刚上马,逃逸系统被认为是火箭研制中最难啃的骨头。
无数个不眠之夜,范瑞祥和同事在图纸上写写画画,在实验室忙忙碌碌,一串串数据、一份份文件、一张张图纸,记录着他们奋战的日日夜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6年的鏖战,中国运载火箭史上首次成功研制出逃逸系统结构。
1998年金秋时节,逃逸飞行器零高度逃逸救生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航天科技工作者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编织出了一张美丽的“救生网”。
很少有人知道,英雄的航天员有“替身”,“替身”还有职业名称——飞船工程师。飞船工程师的心,时刻与飞船和航天员相伴相随。
飞船上天前,飞船工程师们要对神舟飞船内部进行“消费者式”的验证和体验。神舟十一号飞船工程师明章鹏就是这样一位“地面航天员”。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完成总体装配开始,他就开启了“找茬程序”。
比如,要在神舟十一号飞船起飞前的3小时55分钟进入飞船,利用大约50分钟对轨道舱的27项状态、返回舱的49项状态进行确认,对话音系统进行检查,甚至连飞船上按秒计算的时间都要进行严格的比对。
成为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工程师的两年间,明章鹏已经把飞船的基础布局、基础状态设置、发射返回时的事项通通了解遍;已经能够半蹲在飞船返回舱里五六个小时,把飞船里面的设备检查几遍,甚至是十几遍。
在航天员的面前,飞船工程师和飞船研制者们一样是默默无闻的。但明章鹏说,即使这样,飞船和航天员也是他们的骄傲。
航天员的事迹播发后,在国人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航天员群体用无畏和血性搭起筑梦天梯,用果敢和睿智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价值标杆”和“时代楷模”。
飞天故事还在继续,追梦途中,人人皆英雄。
【责任编辑:李巨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