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新华社:中外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共赢发展

文章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8-11-16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外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给当地带来怎样的发展?未来中外企业将如何更好地共建“一带一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中外企业项目合作方,围绕“企业共建‘一带一路’”畅谈合作共赢发展的成果和前景。

“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寻找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交集团新增合同额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在对外投资方面,中交集团在境外的投资总额从不到5亿元人民币,到目前在手的境外投资项目总规模近200亿美元。”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子宇说。

5年来,许多像中交集团这样的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跨步“走出去”,把业务做到欧洲、非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远海运在‘一带一路’投入大量运力,在集装箱船舶运力方面,投入约175万标箱,横跨亚欧。”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曾港说,公司还以港口码头为点,努力打造地区交通枢纽;以物流枢纽为抓手,为全球客户提供综合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等。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远海运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公司约1050家,境外总资产4101.73亿元,占总资产的52.9%,合计纯境外总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为58.4%,纯境外利润总额占利润总额的63.2%。

不仅是央企,还有许多企业积极响应倡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寻找到了发展机遇。

比如,万华化学2011年投资约12.3亿欧元,收购了匈牙利的宝思德化学,并成功将宝思德扭亏为盈。“万华化学利用这次机会成功布局欧洲,在欧洲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霍澎涛说。

建起来,与当地人民实现共赢发展

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一带一路”倡议题中的应有之义。“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当地企业、当地百姓,提供共同繁荣的机会。

2008年,中远海运获得比雷埃夫斯港2号和3号集装箱码头35年的特许经营权。在合作之初,比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只有88万标准箱,在世界排名第93位,经过几年发展,2017年比港吞吐量达到415万标准箱,世界排名第36位。

“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是给我们国家带来希望和未来的项目。”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务局副总裁安吉洛斯·卡拉科斯塔斯说,中远海运也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国航运企业的尊重。

除了经济效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成,也方便和繁荣了当地百姓生活。

比如,中交集团在肯尼亚建设的蒙内铁路。这是东非铁路网北部走廊第一段,连接东非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主线全长472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每小时,截至10月31日,累计发送旅客200万人次,累计运输货物超200万吨。

“以前需要10个小时穿梭这两个城市,现在坐着安全、舒适的铁路,只需5个小时就到了。”肯尼亚标轨铁路项目副总监詹姆斯·米楚古·卡兰贾说,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也为当地创造了4.6万多个工作岗位,对肯尼亚GDP的贡献度超过1.5%。

就业也颇受关注。“当时宝思德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亏损,资产流动性状况非常脆弱且不稳定,正是双方肩并肩的努力,才使公司在2015年扭亏为盈,保住了3000多个工作岗位。”宝思德化学公司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副总裁贝拉·瓦尔加说,“这不仅仅是非常好的共赢例子,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和谐交融。”

携起手,中外企业期望更多的共赢发展

虽然中国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还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的浪潮下,中外企业都表示欢迎各方携起手来,实现共赢发展。

其实,挑战一直存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要了解海外的文化、法律、经营习惯等,还要了解国内,能够做桥梁。”霍澎涛说,许多民营企业人才储备跟不上。

“恐怖事件、突发流行疾病、社会治安等都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可能遇到的问题。”孙子宇说,各种区域组织正在努力通过多边、双边关系改善安全环境,企业自身也要增强意识,借助外部力量改善安全状况。

贝拉·瓦尔加建议,在海外投资时,可以选择收购一个海外公司,就像万华收购宝思德一样;还可以在海外经营由政府特许的经贸合作区,“不管哪种选择,都必须将中国元素和当地元素结合在一起,这才是成功的奥秘”。

“‘一带一路’毫无疑问是深受欢迎的,因为它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一种新方式。”詹姆斯·米楚古·卡兰贾说,我们支持这个倡议,我们也高兴这个倡议能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贸关系作出贡献。(记者许晟 王希)

【责任编辑:张晓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