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来一场中国制造品质革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8-03-29

2017年12月24日,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完成首飞后,机组人员等与飞机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2017年11月10日,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勾兑师范国琼在车间勾兑白酒。(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3月23日,河北省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复兴号动车组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1月25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在钢桥钢结构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2017年11月1日,四川长虹多媒体整装生产线女班长唐世会在多媒体整装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薛 晨摄)

2017年10月31日,江西省景德镇红叶陶瓷一厂彩绘车间贴花工段工段长邱赛珍在为瓷器白胎贴花。(新华社记者 万 象摄)

1月4日,山东省青岛市两名小学生在木艺手工小创客活动上,学习制作工艺品。(人民视觉 王海滨)

2017年6月1日,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缓缓进入水中。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3月23日,河北省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动车组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是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中国政府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彰显了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动力。

专家指出,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质量是中国制造的基础,也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在这一背景下,“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恰逢其时。

开辟新路径迫在眉睫

不久前,章丘铁锅火了。网店上的2000余口库存卖光,后续产生10万口左右订单,甚至有人直接到现场翻墙进厂买锅……一时间,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章丘铁锅走红的背后,是中国工匠精神在当代消费市场上的生动体现。“三万六千锤,少了不行,没有这个功夫出不了这个产品,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80多岁的章丘铁匠王立芳朴实的话语,成为中国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中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推进质量强国战略,“中国质造”也逐渐开始深入人心。从“制造”到“质造”,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中国制造领域的巨大变革,同时也为塑造中国品牌、提升中国形象打下坚实基础。今年两会,“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更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质造”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新一轮高潮。

“虽然‘品质革命’一词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是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之后,舆论热度持续升温,‘品质革命’的气息就已然非常浓郁热烈了。”中国质量协会秘书长段永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列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产业。对于中国而言,除了在章丘铁锅这样的传统手艺上弘扬工匠精神外,抢占新兴领域制高点,全面提升关键领域的质量建设,也是加快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方面,段永刚有着深刻感触。近年来,中国质量协会开展包括全国质量奖、品牌故事大赛等全国性的质量品牌提升活动,同时还进行了“制造业质量调查”、“央企质量管理现状调查”等各类与质量相关的调研项目。跑的地方多了,段永刚逐渐感受到,发展高技术产业,对推动中国推行“品质革命”有着关键作用。

“中国制造要想扭转‘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必须开辟新路径,真正从世界制造工厂向以高技术产业为基础的发达经济转型努力。因此,一场关于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对于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而言,迫在眉睫。”段永刚说。

与先进水平对标达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这使对标达标成为社会热议的对象。如何引导中国制造对标先进标准,提高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在“中国质造”上获得感,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

现阶段中国产品的质量状况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居民境外消费规模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16年已经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这从侧面暴露出中国部分产品质量层次偏低,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现状。

对此,今年两会期间,有多名代表委员表示,提升质量,标准先行。要高度重视以技术和标准引领品质提升。一些行业要抓住标准这个质量提升的“牛鼻子”,主动提升标准,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产品品质的整体提升。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意见》指出,部署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推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品牌。

“制造业质量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推动中国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要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包容开放与坚守原则的结合,战略高度与历史纵深的结合。”段永刚认为,推动中国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有3个主要的努力方向。包括联合各国、各地区质量组织,加强针对性研究;坚持多层次推进,加快国际“质量互认”;坚持多渠道传播“中国质造”的声音,凝聚国际共识,为中国制造开拓全球市场。

以质量创品牌

当前,为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大打质量发展牌,抢占竞争制高点。由此产生了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以及印度的“印度制造”计划等一批国家级规划。

在此背景下,中国也一直在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方面谋篇布局,打造了一系列顶层设计。比如,《中国制造2025》正式实施,抓住质量建设这条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表示,以质量来提升国家实力、促进民族崛起,这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无论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还是从产业变革的未来趋势看,质量肩负的使命从未削弱过。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黄国梁说。

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超过200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总体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质量变革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方向,成为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为中国产业全面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对此,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认为,发展制造业首先还是要靠创新、靠质量。“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但质量也同样重要,只有把质量搞上去,中国制造才能去掉山寨、去掉比较低级的形象,这是中国制造硬实力。”雷军表示。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茅永红也表示,创新驱动切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害,只有通过持续创新,经济发展才会有强大动能。只有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才能打造更多中国品牌。(记者 卢泽华)

【责任编辑:语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