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8-01-09
工人在玉麦乡境内施工。西藏自治区山南隆子县玉麦乡电力线路近日全线贯通,
9户32位群众将用上国家电网源源不断的电能。白 峰摄 (新华社发)
一名电工爬上一座电网塔基进行检修。这条331公里的输电线路是新疆东南部且末县和若羌县10万多居民用电的主要凭借。
新华社记者 杜 刚摄
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不仅释放了农村用电需求,为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也为服务人民群众生活、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以前浇地能愁死人,10亩地至少需要2个壮劳力不分昼夜连浇3天。比如小麦,正常情况下一茬得浇4次水,全家一年到头都在为浇地发愁。”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留固镇程新庄村党支部书记程新文说:“现在机井通电了,麦地里埋了地埋管,一刷电卡水泵就自动抽水浇地,一个妇女就把活干了。”程新庄村的改变得益于“井井通电”台区的建设,滑县利用2016年井井通工程资金实施改造,共投资8.33万元,新建台区1个,配变容量100千伏安,通电机井6眼,灌溉面积330亩。
2016年我国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启动以来,像程新庄村一样受益的地区还有很多。
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农村机井通电和贫困村通动力电,是我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中的3项重点任务。记者近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截至目前,三大任务已全部完成,标志着新一轮农网改造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供电不再“卡脖子”
通过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现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
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是加快补齐农村重要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打赢扶贫攻坚战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国家电网公司于2016年4月开工第一批新农网改造项目。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电网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总体5年完成,包括“井井通电”工程、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村村通动力电、光伏扶贫项目接网工程、西部及贫困地区农网供电服务均等化等7方面任务。其中,前3项任务计划2017年底完成。
截至2017年9月25日,国家电网完成了经营区内153.5万眼平原地区农田机井通电,实现了平原地区“井井通电”目标;实现了6.6万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全覆盖;完成了7.8万个自然村新通动力电及改造,实现村村通动力电目标,受益人口达1.56亿。这意味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前3个月完成了“两年攻坚战”中的全部3项任务。
2016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也通过实施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等新一轮农网改造,实现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重点解决农村电网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问题。
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王延芳表示,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内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新改造村镇户均配变容量提高到2.64千伏安,供电能力提升65%,农网供电可靠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99.808%、99.677%。
农民致富更有底气
充足的电力供应为农民种地及发展多种产业提供保障
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3年前,东坝头乡张庄村的驻村干部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话,“张庄村距离黄河较近,黄河沙滩面积开阔,紧靠黄河大堤绿色长廊、百亩鱼塘,且交通便利,可以逐步形成渔家乐、农家乐、自助烧烤公园、番茄采摘等乡村旅游产业”。然而,由于电力不足,这些蓝图当时还只能是空想。
2016年以来,国网兰考县供电公司大力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供电紧张和可靠性低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也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如今的张庄村,满眼见到的都是整洁的小院、干净的厨房、温馨的客房。见到记者,一家农家乐的主人龙庆国笑着迎了出来,“没有充足的电,我们的农家乐不会这么红火”。
张庄村村民过去谋生都靠种地,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如今,龙庆国的农家乐年收入四五十万元。像龙庆国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具有乡土特色的农家乐已经由点成面,31个农家小院向游人敞开了大门。
为农村繁荣注入动力
农村供电“最后1公里”问题的解决,有效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条件
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了农村供电“最后1公里”问题,提升了农村地区电气化水平,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助农民增收节支。
记者了解到,在2016年国家电网完成新通和改造动力电任务的地区中,每个自然村平均新增农副产品加工、养殖等各类企业4个,人均用电量较上一年度增加95.5千瓦时。工程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力拉动了全社会消费和投资。
据统计,仅在新改造地区农村机电设备和家电消费规模就达221.4亿元。2016年以来,国家电网农网改造升级地区家庭新增空调599.3万台、冰箱411.4万台、洗衣机376.1万台,电视机357.3万台、电炊具515.9万台、电动加工设备74.1万台。
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有效助力了农民增收节支。数据显示,国网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村村通动力电工程,使农村新增农产品生产加工场所25.6万处,发展农副业及旅游业年均增收513.8亿元。
实施西藏、新疆等地农网改造,使边疆地区农牧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啊雄村村委会仓库内,有满满一货架的酸奶包装箱,10台崭新的冷藏设备以及牛奶加工工具。“因没通大电网的电,这些设备买来后就成了摆设,借此成立合作社的计划也因此搁浅。通上大电网的电后,合作社可以开张了,生产的牦牛酸奶等产品预计每年可为村里带来5万元收益。”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旦增曲珍说。(王轶辰)
【责任编辑:马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