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经济日报:新时代国企焕发新生机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7-12-02

党的十九大对国企国资改革发展作出进一步战略性部署,发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动员令。

企业强,则国家强。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广大国有企业迅速行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新思想,奋力开创新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必将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能。

“处僵治困”出重拳

作为山东省最大的“僵尸企业”,截至2015年底,山东能源集团权属企业肥矿集团负债总额约140亿元,实际资产负债率达150%。2016年初,山东省政府将肥矿集团作为全省煤炭行业脱困试点。经过艰苦努力,肥矿债务、资产和人员重组顺利完成,共安置职工1.4万余人。今年前10个月,肥矿实现盈利2.6亿元,一举扭转多年来的亏损局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国企须带头推进。而“僵尸企业”是国企的痛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国资委将“处僵治困”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2016年在对全部中央企业开展摸底排查的基础上,确定2041户“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逐户签订责任书,通过清单式管理、挂牌式督导、台账式监测,指导企业一企一策“处僵治困”。

经过一年多时间,中央企业完成了571户“僵尸企业”处置和治理主体任务,员工得到了妥善安置,经济社会资源获得了极大释放。571户企业中,通过市场出清退出的有218户,其他的都是通过兼并重组、管理提升来完成治理。

“今年上半年,‘僵尸’特困企业亏损额较2015年同期减少885亿元,这对央企效益提升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收入利润增速分别达15.4%和18.4%,均创下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党的十九大之后,处置僵尸企业的力度会更大。”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进行结构布局的大调整。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中,处置“僵尸企业”的任务更重,甚至是首当其冲。

据了解,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按照既定工作方针,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完成剩余企业的“处僵治困”工作。

在地方国企层面,“僵尸企业”处置也呈加快推进之势。河南省明确提出,再用一年时间,攻克解决全省千家“僵尸企业”的处置问题。有关部门要定期跟踪处置工作进度,每个季度进行通报,强化监督问责,确保啃下这块“硬骨头”。

深化改革添活力

在处理“僵尸企业”的同时,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持续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是国资委抓落实的第二项任务。

“要把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作为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刚性目标。”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表示,目前,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面已达到90%以上。今年年底前,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将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

混改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关工作按照“宜改则改、宜控则控、宜参则参”的原则持续推进。目前,各层级企业混改数量占到中央企业的68.9%,地方国有企业混改比例达到47%。混改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混改的层级在不断提升,领域在不断拓宽。

“国有企业混改势必有更大突破。”李锦表示,近期,天津、山西、黑龙江、河南等地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出一些大动作,正在追赶南方先行省份。上下联动,南北呼应,有望在今年年底形成国企改革的突破之势。

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也备受关注。过去5年,中央企业数量由117家调整到98家。调整之后不仅是数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企业内生活力明显增强,企业产业链布局优化,创新发展促进作用明显。

新时代呼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企肩负重任。“我们需要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在国际市场上能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李锦预计,目前的98家央企最终重组合并到80家左右只是时间问题。

真抓实干创一流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按照新部署,央企要坚决打赢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攻坚战。

为切实解决法人户数多、管理链条长,影响企业管理效率有效发挥问题,中央企业全面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专项工作,着力“动手术、摘帽子、撤板凳”。截至今年8月底,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单位6395户,减少比例达12.3%,累计节约人工成本274亿元,减少管理费用106亿元。通过压减,企业的决策力、管控力、执行力得到有效提高。

成本领先、精益管理,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持续开展“成本管控、效益否决”专项行动。前三季度中央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总额增速低于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其中管理、销售、财务三项费用支出增速低于收入增速8.2个百分点。

在沈莹看来,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效益增幅高于营业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这是企业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的一个很好体现。“随着四季度工作力度的加大,这个趋势会更加明显。”

据了解,中央企业苦练内功,在创新驱动、完善运行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狠下功夫。比如,为应对油价下行压力,石油石化企业普遍建立了月度对标体系,持续加强和国际先进企业的对标。通过对标的分析和考核,今年前三季度,中央石油石化企业平均桶油成本在上一年降低了1.3美元的基础上又降了0.5美元。

“我们要吃透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谋划公司未来发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表示,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以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为目标,不断对标提升各项工作,一茬接着一茬干,以苦干实干打造世界一流。(周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