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经济参考:国资混改实现“越给越多 越留越少”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6-08-15

就在一些新兴的企业拿全员持股作为一种创新宣传的噱头时,作为国内最大的大宗商品集成服务商之一的浙江国企,物产中大集团则已开始“升级版”,在探索尝试骨干持股,并且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进行“二次混改”:多元所有制到位,建立经营者和所有者权益、企业效益正相关的关系。

而随着所有制结构的不断多元化,国有资产并没有因此而流失,反而随着企业效率的提高实现不断保值增值,真正做到了国资国企“越给越多,越留越少”,由之前的国资一股独大,转变成股权多元化,包括职工持股、引入社会资本等,虽然国有股权比例减小了,但国有资产并没有因此流失,而是随着股权结构变化,企业活力的增强而更加高效,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某种程序上不改革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物产中大集团董事长王挺革说,“唯有改革方有出路,物产中大集团就是通过多次混改实践,才确定了市场主体地位。”

王挺革说,改革基因在当年改制时就已嵌入。1996年,物产中大集团在省属企业中率先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推进企业体制改革,以绩效为中心推进分配激励制度改革。到2003年,完成了以及成员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实施经营层和员工持股,形成了国资、集体、民营及个体多种所有制共存并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格局。

据物产中大子公司物产金属公司总经理缪雷鸣介绍,改制后的13年间,公司年营收平均增长19.2%,实现了国有资本和员工权益的同步增值。“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地将员工利益和公司发展捆绑起来,激发了全员创效动力。”缪雷鸣说。

在集团公司层面,物产中大集团已经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让经营层、骨干员工持股,激励经营层、员工从自身和全局利益角度去关注企业的经营绩效和风险,为取得自身长期利益和企业长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另一方面,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造已有十余年时间,期间的经营业态、发展方式和外部环境以及企业人员构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的股权结构和员工持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员工持股有错配现象导致企业动力不足,二次混改的推进也就顺理成章。

王挺革认为,股权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早期人人持股,后来骨干持股,现在应该升级为动态股权。“新的股权结构随着企业发展和价值贡献而动态变化。”

加快推动投资主体股权多元化,是物产中大“二次混改”的基础。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相关成员公司的改革重组,推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充分发挥各方股东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资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关键还要对股权结构进行动态调整。通过探索设立“深化混改资金”“持股中心”和员工持股“下翻上”机制,有效解决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权责利不匹配、内部管理不规范、管控权力缺乏制约、监督不到位等共性问题,真正激发员工的“二次创业”热情。

如何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一直是物产中大集团努力的方向。王挺革认为,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上市公司是股权多元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最佳形态,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未来最正确的发展方向。

2014年10月,物产中大集团启动了整体上市,2015年11月顺利完成,成为浙江省首家践行混改整体上市的省属企业,并以历时一年左右的重组速度,创下了国内资本市场类似案例的最高速度。

对于物产中大来说,整体上市所带来的最大意义就是建立起了与竞争类国企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法则。从治理体系上更加完善,形成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相互制约的规范运行体系,有利于提高决策科学性,强化监督有效性,运行管理更加规范,在去年获得中诚信与大公国际评定的双AAA主题信用评级单位,成为全国首家获此评级的地方流通企业。发展后劲更加充足,通过引入具有股东优势资源的战略投资者,为转型升级提供资源动力。

国有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资本红利,让物产中大集团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截至2015年底,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利润总额22亿多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54%,是A股上市公司平均值的1.54倍。而通过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入混改,物产中大集团实现了国有权益较大增值。根据2015年底物产中大收盘价计算,总市值达到近400亿元。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沿着深化改革的道路走下去”,王挺革说,上市不是国企改革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国企资产证券化之后所带来的资本红利,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业态供给侧的创新,同时也将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带来原动力。

本文摘自:《经济参考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