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06
11年,7500多亿度电,输电线路长达近1万公里,连通国家电网华东、华中、川渝三大区域电网及南方电网,向上海、广东、湖南、重庆等十省市提供清洁能源——自2003年7月三峡工程第一台发电机组并网运行以来,滚滚长江水化作不竭电力点亮了近半个中国。
入夏以来,高温天气席卷全国多个地区,用电量持续走高,全国电力进入一年一度的“迎峰度夏”时期。电力供应今年是否会出现紧张局面,三峡工程对于电力供应和全国电网布局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三峡电站、输变电工程和相关企业。
惠及亿万群众的绿色能源
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上海电力需求量巨大。然而,上海自身发电能力较弱,本地发电量仅占最高负荷的60%左右,是典型的受端电网城市。2013年上海全年用电量达1141亿度,其中外来电为441亿度,约占用电总量的1/3。
“2013年的夏天是上海14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炎热的夏天,上海电网最高负荷连续九次创新高,供电形势非常紧张。”回忆起去年的“迎峰度夏”,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唐跃中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幸亏有1100万千瓦的外来电为企业和居民用电提供了保障,三峡来电就有371万千瓦,占最高负荷的12.62%。自投产以来,三峡电站便成为上海重要而稳定的供电方,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向上海送电1046.5亿度。
与火电相比,基本无污染物排放的水电可以说是绿色清洁能源,在提供动力的同时,还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据统计,2003年到2013年间,三峡工程累计发电7120亿度,相当于替代燃烧标准煤2.2亿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5.8亿吨、702万吨。
国家对长江水利资源做出了梯级开发的决策,三峡集团利用三峡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相继修建了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工程。目前,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葛洲坝、溪洛渡和向家坝四座流域梯级电站正全面发挥效益。7月21日,四座电站单日总发电量首次突破10亿度,超出北京市2013年全年的用电量。
全国电网的“十字路口”
湖北荆州和广东惠州,这两个相距近1000公里的地级市因为一条电力“高速路”而联系在一起。位于荆州的江陵换流站一端连着三峡电站,一端则通过长达941公里的直流输电线路,将三峡来电输送到惠州的鹅城换流站,以满足广东省用电需求。
截至2013年底,通过这条被称为“三广直流”的输电线路,三峡工程已累计向广东输送水电1555.76亿度,支撑广东省的GDP产出约2万亿元。南方电网广州超高压局局长尚涛介绍说,三广直流不仅缓解了广东“渴电”的紧张局势,也纵向打通了通往广东的输电线路,实现了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的联网。
三广直流是三峡输变电工程优化全国电网格局的一个缩影。在三峡电站周边15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江陵换流站、宜都换流站等4个换流站,三峡水电通过这些换流站和“三峡—常州”“三峡—上海”等4个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输送到电力受端省市。
“三峡电站位于我国中部,相当于全国电网的十字路口,便于实现全国电网的互通互联。”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主任经济师陈立斌分析说,三峡输变电工程在西东部之间建立起一条电力运输“高速路”,既有利于促进西部能源开发,也将大大缓解东部地区的电力紧缺,优化电力资源的空间布局。
实现水电装备“国产化”
在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高磁感取向硅钢成为新的高端“拳头”产品,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三位,出口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宝钢集团硅钢部办公室主任汤洪博坦言,若没有三峡工程提供的巨大平台,宝钢的取向硅钢产品不可能发展这么快。
取向硅钢片是生产变压器的关键材料,当三峡工程建设急需高磁感取向硅钢时,我国钢铁企业并不具备生产能力,而外商则大幅提价并限量供应。三峡工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巨大需求量,让宝钢集团看到了机遇。经过技术攻关,宝钢在2008年投产了第一条取向硅钢生产线,并开始向三峡工程供料,改变了高磁感取向硅钢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三峡工程不仅提高了宝钢等电力装备原材料企业的技术水平,更提高了我国水电装备的国产化水平。三峡工程建设之前,我国只能设计制造3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三峡工程所需要的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依靠进口。三峡工程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完全实现了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国产化。
三峡集团公司机电工程局局长张成平告诉记者,1997年开始建造的三峡左岸电站机组的国产化率仅为50%,到2004年右岸电站机组招标时,国内企业已具备了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的核心能力。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用7年时间实现了30年的跨越发展,水电工程完全实现了设备国产化。
(本文章摘自8月6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