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转型平稳向前推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6-08-24

自中国经济开始再平衡进程以来,外界投资者密切跟踪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进程,对产能压缩、债务问题解决、汇率市场化发展等问题高度关注。就当前各方关注的热点议题,《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汇丰银行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范力民。

谈及中国经济转型进程,范力民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正处于再平衡过程中。当前我们已经看到了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超过了5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据。同时,消费对GDP的贡献比例也达到了历史高位。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预期中的积极转变。

有西方投资者认为,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快产能压缩和结构调整。范力民强调,这一观点是不公平、不客观的。体量如此巨大的经济体转型,这一进程是经济史上未曾有过的。中国政府对于中国国内在转型期的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压力有着清晰的判断,并对结构调整的困难做了充分准备。未来这一渐进的转型过程将在中长期内实现中国经济结构再平衡。这一稳健和渐进的转型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同时能够有效避免中国经济波动的外溢效应。如果展望未来5年至10年的发展前景,我毫不怀疑中国经济驱动力未来将主要来自消费和服务业。

范力民认为,当前外部投资者高度关注中国国内产能压缩问题。然而,外国投资者和政府需要更加注意到中国市场的多样性和长期发展趋势。范力民强调,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层面政策,努力推动产能压缩进程。然而,这一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考虑到中国剩余产能在中国国内的不均衡分布,中国政府以渐进模式压缩产能是最为稳妥的操作模式。

范力民认为,中国总体债务问题是可控的。中国国内债务分布不均衡态势明显。债务主要集中在公司部门而非私人部门,这从本质上有别于金融危机期间美欧债务问题。2008年危机期间,美欧私人部门杠杆率过高,违约造成的债务处理难度极大。与此同时,中国公司部门债务集中在公共企业部门。对于高度集中的公共企业债务问题,中国政府有着强大的控制力。这一控制力不仅体现在对企业发展绩效的影响上,同时体现在对债务风险的控制上。因此,未来中国公共部门的债务问题不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谈及中国汇率的市场化,范力民表示,在过去8周至10周内,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元从6.5波动下滑至6.6附近,同时中国外储变化幅度不大,市场更是平静应对这一变化。5月份以来的市场变化表明,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市场对于人民币基于一揽子货币(CEFTS)的定价机制更有信心。这也反映了中国政府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范力民强调,中国政府无需通过人民币贬值来提高竞争力。范力民列举数据表示,相比2010年,中国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上升了30%,同时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也进一步上升。这表明中国出口企业并未丧失竞争力。2015年出口数据反映更多的是全球市场低迷而非中国竞争力下降。因此,认为中国人民币汇率波动下滑是“有意贬值”以促进出口的说法毫无根据。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方面,范力民表示,当前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开放,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在岸市场的渠道和规模都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谈及对未来改革的期待,范力民表示,当前外部投资者期待中国政府未来能够进一步提升投资渠道的灵活度和市场友好程度。当前,中国监管层不断加大对投资者的市场教育和推广工作。未来随着类似工作的更多开展,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热情和对于中国监管层的信任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红利也将更多惠及全球投资者。

本文摘自:《经济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