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人民日报:激荡中国经济浩荡东风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03-10

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征途上顶住压力、决战决胜,就一定能让中国经济春光明媚、东风浩荡

每年春天的两会,不仅是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的议政平台,也是国际社会聚焦中国经济的难得契机。面对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与未来的新目标,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就连一些挑剔的境外媒体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相比西方,仍是一个梦幻数字”;同时强调中国经验“将为其他国家突破增长瓶颈提供借鉴”。中国两会,在向世界经济传递信心。

信心来自实绩。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成绩书写自实打实的“干货”。回顾过去一年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加减法”:GDP增速达6.9%,稳定在合理区间,而最能衡量群众幸福度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的同时,更有1442万农村人口减贫;单位GDP能耗下降5.6%,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代表委员眼中“很提气”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下岗潮”“硬着陆”“崩溃论”失去了音量。

信心来自改革。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去年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说到底,微观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细胞,能不能让他们面向市场、面向技术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关系着中国制造的品格与质量。坚决扭转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让“看得见的手”更加有效,这是宝贵的经验,更是奋斗的方向。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审议,堪称一场汇聚民智、民心与民力的经济动员会。新发展理念怎样写入每一项目?精准脱贫如何不落一人?财税改革能否兼顾公平与效率?都离不开代表委员们建真言、献实策。从现代农业的升级,到铁路公路的投资;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突破,到大数据、网络经济的拓展,气势磅礴的五年蓝图,是对市场经济的领航与指引,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身未来幸福的科学谋划,对“时”与“势”的牢牢掌握,展现出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的制度优势。

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秉持战略定力的底气所在。国有企业改革“1+N”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直指真正市场主体的自我构建,将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过程中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增进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亲”“清”二字,道尽了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时代要求,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两个毫不动摇”共同铸就法治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在全球化商战的百舸争流中筑牢“大国强企”的长青基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任何一个经济体发展到这个阶段,都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化产能与稳定就业怎样统筹,去库存与房价波动怎样平衡,去杠杆与金融活力怎样并行,降成本向实体经济怎样输血,补短板对民生改善怎样发力,这些迫切需要新理念引领新航程。不难预见,对体量如此巨大的市场经济体化瘀通络,绝非一件易事,但沉疴尽去的中国经济,也定将以愈发健硕的身姿站在跑道上。

“我国发展一时一事会有波动,但长远看还是东风浩荡。”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发展大势的沉着判断告诉我们,今天的发展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雄伟征途上顶住压力、决战决胜,我们一定能够不断满足富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中国经济春光明媚、东风浩荡。

本文章摘自《人民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