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绿而行,国资央企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新华社:向绿而行,国资央企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文章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3-06-13
水草相依,绿树成荫,众多鹭鸟或枝头栖息,或展翅起舞,为管廊、储罐密布的工厂增添勃勃生机……在位于浙江宁波的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厂区内有个白鹭天然栖息地,每年春夏时节,上千只鹭鸟在这里繁衍生息。
“石化企业白鹭飞”已成为镇海炼化生态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映照出国资央企向绿而行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国资央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不断提升。
镇海炼化推出全球慢直播,实时展示园内鸟类繁衍栖息全景。这是6月11日的直播截图。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中央企业产业结构整体“偏重”。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国资央企紧紧扭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关键发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
创新采场道路排水系统,实现水循环再利用;升级喷淋系统,降尘效果提升3倍;取缔燃煤锅炉,实行空气能采暖,年降低燃煤消耗8000吨……在鞍钢集团下属本钢矿业南芬露天铁矿,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不断提升这座百年矿山的新气质。
“依托数字技术,我们正在研发车辆无人驾驶、钩机远程操控等项目,矿山将进入智慧开采新阶段。”南芬露天铁矿矿长李彬说。
统计显示,2016年至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644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19亿吨,煤电企业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化工企业建设废水“零排放”项目,建材企业强化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循环利用。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布局。近5年,中央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和5G应用“扬帆”行动深入推进。
随着产业结构持续向高端、向低碳转变,央企高质量发展绿色成色更足。
能源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吞”掉餐饮废油,“吐”出生物航空煤油——在镇海炼化,国内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已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镇海炼化党委书记莫鼎革介绍说,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少50%以上。
据了解,今年以来,东航、厦航等航司使用来自镇海炼化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完成多个航班飞行,用实际行动守护蓝天白云,传递“节能减碳、绿色飞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国资央企统筹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不断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加速转型。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央企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单位供电煤耗降至294克标准煤/千瓦时。
——可再生能源量增质优。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过49%,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布局氢能产业,稳步推进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发展。
——节能减排交出亮丽“成绩单”。2022年,中央企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比分别下降4.5%、3.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8.4%、12.9%、11.2%、7.0%。
减碳有“利器”,保供有“底气”。国务院国资委推动相关央企坚决扛起能源电力保供主体责任,在增产增供、稳市稳价方面打出“组合拳”。来自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发电企业以54.7%的机组容量保障了全国63.1%的电力供应。
中国航发“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在深圳通过产品验证鉴定。新华社发
技术创新赋能绿色发展
6月2日,江苏泰州,国家能源集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投产,该项目二氧化碳捕集量达50万吨/年;
同日,经专家组现场考察后确认,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
6月4日,广东深圳,设计功率达110兆瓦的中国航发“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通过产品验证鉴定,与同功率火力发电机组相比,一年可减少碳排放超过100万吨……
连日来,一批绿色低碳硬科技取得突破,折射出中央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热度与活力。
“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也是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国资委社会责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资央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绿色低碳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持续取得新进展。
据了解,下一步,中央企业将聚焦传统工艺替代难、现有技术挖潜难、新技术投资应用成本高等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攻关和应用两手抓,加快绿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和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