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人民日报: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颁布——
看!制造大国又有新“绝活儿”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04-04

3月11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抵达海南三亚,圆满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本航次自2022年10月6日从三亚启航至今,历时157天,环大洋洲航行2.2万余海里。

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里炮村,检修工人在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延庆换流站清洗绝缘立柱。

江西省瑞昌市装有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全封闭矿山运输廊道。

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的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工程、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中国首次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上,多项大国工程以过硬的实力和技术获得了这项殊荣。

“中国工业大奖”含金量有多高?中国这个制造大国又涌现出哪些新的硬核“绝活儿”?

16年来获奖企业数量翻了近10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工业占GDP比重达33.2%,其中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7.7%,改变了此前占比下降的趋势,连续两年出现回升。

随着中国工业实力的提升,“中国工业大奖”这一国内工业领域的顶尖奖项,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工业大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到今年已举办七届,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牵头,联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13家相关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和各省区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同组织实施。中国工业大奖包括“中国工业大奖”和“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两个层次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代表中国工业发展最高水平和对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业企业和项目。

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授予19家企业、19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授予26家企业、22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授予17家企业、20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获奖名单中,既有化工新材料、橡胶轮胎关键技术,也有精密铜管智能制造体系、产业节能及自动化方案,既有产业基础的研发制造,也有前沿技术的攻坚突破,涵盖钢铁石化、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中国工业体系完备的特点。

“这些获奖企业和项目在自主创新、强国使命、转型升级、绿色低碳等方面起到突出引导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首届中国工业大奖颁布时,仅有大庆油田和中国航天科技2家企业获奖。16年来,获奖企业和项目数量翻了近10倍,展示了“大国工业”做强做优的铿锵步伐,并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对整个工业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我国工业门类全、体量大,但整体上仍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还有不少差距和短板,亟需加快产业体系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对记者表示,希望获奖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大中小、上下游以及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带动中国新型工业化更好地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中国工业向尖端、前沿不断突破

纵览获奖名单,不少“大国重器”赫然在列,凸显了中国工业向尖端、前沿不断突破的特点。

仰望星空——

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中国首型舰载机歼-15飞机等喜获大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益明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项目的成功实施,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项目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及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创造了行星际飞行、地外行星表面着陆、地外行星表面巡视、行星际测控通信、火星全球综合性和区域精细化科学探测及火星环境建模与地面模拟验证等6个中国首次。”林益明说,“能荣获此项大奖,说明国家对我们空间技术发展成果高度认可,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很荣幸能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业的标杆。”

俯瞰大海——

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工程、“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新型潜水器控制系统研制及应用等项目成为获奖榜单上闪亮的存在。“‘奋斗者’号是目前国际上载员人数最多、潜浮速度最快、海底作业时间最长、作业能力最强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显著提升了中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介绍,该项目攻克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截至目前,25次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共搭载32人抵达全球海洋最深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万米下潜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

依靠科技创新深耕基础,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是获奖企业及项目的一大特点。

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建造的阿尔及利亚豪华客滚船项目获得本届大奖表彰奖,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艘船内装国产化率达到了100%,是国内建造的第一艘在振动噪声方面满足一级舒适度标准要求的豪华客滚船,达到甚至超越了豪华邮轮的标准。“我们先后攻克了重量重心控制技术、振动噪音控制技术、安全返港技术和上建暖区涂装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客滚船设计核心专利,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获得了国际市场的高度认可。”该负责人说,就在前不久,广船国际联合中船贸易成功签订并生效3艘86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建造合同,至此,广船国际手持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订单量已达25艘,世界第一的地位再次得到巩固。

补链强链,不少细分领域的冠军企业出现在此次获奖名单上。在特殊钢领域,兴澄特钢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72项,围绕重大装备、轨道桥梁交通等需求,开发多个实现重点工程与关键核心基础件国产化应用的特钢新材料。在电池和储能领域,宁德时代建成锂电行业2座灯塔工厂,动力电池装车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获奖企业和项目的成绩及经验,起到了榜样带动作用。”李毅中说,工业大奖将更加关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企业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的贡献,协助各方各地培育和发现更多的标杆典范。

绿色智能制造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低碳”“节能”……此次中国工业大奖榜单里的这些高频词汇,不仅彰显企业在推进绿色制造更加节能环保方面作出的坚实努力,更是中国工业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写照。

一块原本绝缘的普通玻璃,在转变成既能导电又能发电的半导体材料的同时,还拥有着比普通玻璃更高的强度——由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关键技术获得本届大奖表彰奖,让“有光就有电”变成现实。

“传统的光伏技术像个‘肉夹馍’,把电池片‘夹’在了玻璃里面。而我们自主创新的全套技术是让碲化镉‘长’在玻璃上,让它变成‘葱油饼’。”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告诉记者,这项研发成果共获得34项专利,其中19项发明专利完全是中国自主核心技术专利,实现了碲化镉发电玻璃的“中国智造”。该项目单条产线每年可带动产值超10亿元,节约2.9万吨标准煤,减少约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除了这种会发电的玻璃,本次中国工业大奖集中了多个工业领域的绿色智能技术。

资源枯竭型矿区走出转型发展的绿色道路——面对深部开采、产业接续等难题,徐矿集团通过产业转移、生态转型等,创出了煤炭老工业基地转型、关闭矿井重生、衰老矿区生态修复的样本。

为“绿电”提供高端装备——宝山钢铁通过20多年的自主研发,攻克了高性能取向硅钢全套工艺、装备及制造核心技术,助力电网高效化和电力行业的绿电转型,2021年减排达4.8亿吨。经测算,如果在网变压器全部升级到新一级能效,每年降低电耗约相当于2015年三峡发电总量。

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发展——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创煤、油、气资源低碳化综合利用技术路径,建成全球首套示范装置,实现了煤油气资源耦合转化,化工、采掘、环保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水资源节约、低碳排放、废固废液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0万吨、节水2000万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包括绿色工厂874家、绿色设计产品643个、绿色工业园区4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2家。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工业企业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精耕细作,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俞昭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