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光明日报:为经济稳增长“压舱顶梁”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03-24

3月18日,我国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国投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铁建重工52台盾构机群组成“钢铁巨龙”集结祖国南大门,即将盾行“江河湖海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车研制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200公里商用磁浮列车日前完成动态试验,红色涂装车型宛若热情奔放的风华少年驶向美好未来……

万象更新不负春光。在“十四五”关键之年,面对能源安全、产业变革、绿色转型、自主创新等领域的历史大考,国有企业持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为经济稳增长“压舱顶梁”。

以动力变革赢得发展主动

打开今年首月的央企成绩单,“开门红”几乎成为标配:中国石油国内油气生产再创新高,全力“端稳能源饭碗”;中国化学首月完成新签合同额602.3亿元,同比增长近六成;中国有色1月利润总额与净利润指标双创单月历史新高……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7.6%、20.6%和20.4%,为全年稳增长赢得主动、争得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中央企业持续发挥好“顶梁柱”“压舱石”作用,锚定目标、拧紧螺丝、加压奋进,生产经营保持稳中奋进、进中向好、好中突破的良好态势,在引领高质量发展征程上频创佳绩。

2021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多项改革创新举措蹄疾步稳、接续发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以赴拔硬钉子、啃硬骨头。截至目前,7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向更加成熟定型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破冰破局。

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市场化方式,2021年中央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超过890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3800亿元。

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联合重组,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重组本钢,宝武重组太钢;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中国稀土集团、国家管网集团组建成立……2021年,央企战略性重组项目之多、力度之大、规模之新“前所未有”,国有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不计代价坚决打好能源保供攻坚战;以科技创新赋能冬奥赛场;勇挑重任驰援香江抗疫……国资央企以使命必达的担当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对标世界一流按下“加速键”

“赛艇制”,这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全体员工耳熟能详的名词。近年来,这家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锚定向世界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转变,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也随即按下“加速键”。“员工就好比赛艇上的选手,揭榜挂帅、为实为绩,根据能力和业绩排座次,既要力争上游也必须同舟共济,使个人奋斗与企业目标高度统一、同频共振。”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鸣山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年底,三峡集团实现所属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覆盖,建立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中长期激励保障体系,企业发展的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三峡集团的实践是国有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奋进的缩影。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曾经,国有企业被贴上“大而不强”“效率不高”的标签;而今,瞄准“世界一流”,国资央企对标世界、开足马力,坚定稳产增收、降本节支、创新发展不动摇,向改革要效率、向发展要质量,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

算好“效率账”——2021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6.8%、成本费用利润率7.1%、人工成本利润率80.7%,较上年分别提高2.3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和26.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到69.4万元,增幅为32.2%,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5倍多。

算好“质量账”——通过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国有企业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以及低效资产、无效资产的剥离清退率超过80%;央企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

算好“市场账”——市场化经营机制呈现新气象,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普遍推行,覆盖率超过90%。5600多户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中长期激励,激励人数超过45万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等市场化用工制度的施行让“无对标不管理”的文化逐渐落地生根。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培育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影响力,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之路就在脚下。

创新让高质量发展“如虎添翼”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深海一号”大气田投运,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华龙一号”实现商业运行……近年来,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成果丰硕,展现了中央企业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的突出作用。

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竞争日趋激烈和世界局势日趋复杂严峻,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比较缺乏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国之重器,是摆在国有企业面前一道深刻的时代命题。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海绵绿地、智能路灯、生态停车场、人脸识别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汽车……建设近5年来,无数智能化技术在雄安新区闪亮登场。“新区的每个建设项目都应用城市信息模型技术,都能在数字平台上找到它们生长的痕迹,仿佛缔造了一个孪生的数字城市。”中国建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改变油田勘探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勇当新工艺、新技术的“试验田”,锚定关键技术坚持走油气生产设备国产化道路。截至目前,油田已实现天然气压缩机组等300多项重要油气生产设备的国产化。

目前,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其中工业企业达2.9%。2021年央企研发经费投入9045.9亿元,同比增长16.1%。新能源汽车、北斗、电子商务、区块链等一批数字协同创新平台落实落地,新能源、5G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力度持续加大。

一系列鼓励创新、激发创新的改革举措瞄准制约创新的难点痛点精准施策,有效激发创新动能。

2020年9月,潍柴集团成功研发了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达到50.23%的商业化柴油机。480天后,这一世界纪录再次被刷新,他们将柴油机本体热效率提升至51.09%。“我们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对科技人员探索股权、分红激励等分配方式,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单项奖励可以达到1000万元。”潍柴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胡海华说,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万马奔腾搞创新”的积极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资央企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一批重大攻关成果示范应用,必将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沃土。

【责任编辑:温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