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补短修长 国企为制造业筑基蓄能
经济参考报:补短修长 国企为制造业筑基蓄能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2-03-21
中车长客高级技师李万君在车间内进行焊接作业。
国内首批、广东省首个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广东华电阳江青洲三5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
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22年重点工作中多次提及“制造业”,并明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有企业,如何牢牢抓住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重要课题。
日复一日 瞄准关键零部件创新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长客”)生产车间内,高级技师李万君目不转睛,手边的高铁转向架电火纷飞。三十多年来,李万君日复一日重复着高铁转向架焊接工作。
转向架制造技术被列为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关系到高铁运行的速度与安全。我国高速动车组之所以能“奔驰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万君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工作,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37项获得国家专利,代表了中国轨道车辆转向架构架焊接的世界最高水平。这也让中国转向架技术成功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保证了动车组转向架的批量生产。
如今,中车长客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公司具备年产180-200列动车组、4000辆城铁车、600辆普通铁路客车以及年检修300列动车组、1000辆普通铁路客车的能力,正在拓展城市轨道车辆检修以及运维服务。
“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作为第一代高铁工人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深知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每一名技术工人,都应争当创新主角,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中贡献力量。”李万君说。
在中车长客,除了李万君,还有罗昭强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而在整个国企,有着更多优秀人物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
国资委数据显示,仅200余家“科改示范企业”中就有两院院士56人,累计培养或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66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769人,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专项攻关 解决重大装备“卡脖子”难题
近日,一则“52台盾构机集结大湾区”的新闻在网络上刷屏——我国“南大门”广州,基建央企用52台盾构机,组建了全球最大盾构施工机群同时参与广州地铁18、22号线项目。
如此“豪横”的场面,早些年并不敢想象。一位从事盾构机研究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盾构机技术之前一直被德国和日本垄断,国内企业即使给出高价,也很难买到最先进的型号。且由于机器本身巨大,运输中会耽搁不少时间,另外交易商谈也会花费时日,“很多国内工程因为机器不到,延误了开工时间”。
时至今日,由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简称“洛轴公司”)研制的直径6米级和11米级盾构机主轴承,已在国内多地实现工程化应用,解决了我国重大装备“卡脖子”问题。
在洛轴公司626位科研人员当中,拥有以行业知名专家为首的航空精密轴承、军工轴承、盾构机轴承、高铁轴承、风力发电机轴承等专业研发团队。近年来,洛轴公司建立完善覆盖公司各环节、各单元的创新网络体系,形成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绩效考核等在内的创新管理体系。凭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航空动力研究所、铁道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起“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积极参与行业科技攻关,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创新。
洛轴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于海波说,“十三五”期间,洛轴公司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各2项,创新能力继续领跑行业。年均研发投入比例为5.3%,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0%,为加快推进以轴承行业为代表的工业强基做出了积极贡献。
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还有中国一重。作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行业领军企业,中国一重完成了以CAP1400示范工程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研制,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完成了世界最大的2400吨沸腾床渣油加氢反应器,屡次刷新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领域的世界之最。近年来,中国一重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瞄准《中国制造2025》,着力在高强度、轻量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核心制造能力,积极推进产品结构高端化服务化,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绿色化。
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武指出,制造业投资作为工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拉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鼓励企业聚焦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加大投资布局,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强强联合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去年年底,由国电南自、华电甘肃公司、华电电科院与中国电子飞腾公司联合研制的“华电睿风”自主可控3MW级陆上风电主控系统,在甘肃玉门黑崖子风电场成功投运。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投运是央企联合创新的重大成果。通过联合攻关,“华电睿风”突破了风电特殊应用工况、CPU占有率等技术难点,产品性能指标、环境适应性、抗电磁干扰能力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且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从核心CPU、操作系统、编译环境到控制策略的全范围软、硬件自主可控,成功突破了国外多项技术垄断,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搭载FT-2000处理器及国产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华电睿风”3MW级陆上风电自主可控风电主控系统。
这样联合创新的事例并非个案。近年来,国资委、科技部建立战略合作机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双方进一步统筹资源,支持引导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行业引领带动作用大的中央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月初,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举行会商会议暨共同培育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工作座谈会。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会上指出,希望双方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创新协同,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准战略方向,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技术供给,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支持企业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聚焦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系统、战略性产品、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指导企业深化改革积极建设人才高地,完善投入机制,打造一批投资多元、灵活自主、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推动协同开放创新,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带动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等融通创新,培育良好创新文化,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此前表示,中央企业要专注主业实业,推动集约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产业协同,做强优势产业集群;要发展智能制造,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优化结构调整;要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打造智能制造攻关重地、原创技术重要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