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新华社:新基建“燃”了

文章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0-12-16

新华社上海12月15日电 如果说2020年有哪些词甫一亮相就凝聚了各方的共识、激发了各地的投资热情,“新基建”当排在前列。

从产业界的初步酝酿,到今年4月的正式“官宣”,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应运而生的新基建,开足马力驶入了快车道。

几个数字,让人们一睹新基建的“燃”劲:

截至今年10月,中国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70万座,终端连接数超过1.8亿个;国家电网开发的智慧车联网平台,已接入充电桩超过103万个;推进智能制造、柔性定制,全国范围内“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1100个……

新基建之新,绝不是停留在宏大的数据和高深的术语上。在线教育不掉线,远程医疗更可靠,电子政务有了“智慧”大脑——大放异彩的各种“云”业态,其根源不在“云上”而在“脚下”,靠的正是各地扎实又澎湃的新基建项目。

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需要耗费大量钢材、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而新基建更多依靠先进设备、技术和智力型劳动的投入。比如大数据中心,是大数据时代的“万能粮仓”。一个10万平方米的大数据中心,运用远程智能监测,运维人员只需要二三十人。

短期而言,新基建可以拉动有效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新基建通过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面向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从各地出台的新基建规划来看,精准的目标、务实的举措,让生产与生活的各方面都搭上了“新基建号”特快专列:

同一条生产线,上一个小时生产手机,下一个小时生产冰箱,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柔性定制,为传统制造带来无限可能。在海尔的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用户签名、选好图案后,经过柔性装配、检测打印等环节,一个带有签名、图标等“私人印记”的智能插头就能实现定制交付。流水线也能个性化,工业互联网正在变得触手可及。

不落下任何一个,真正增进百姓福祉,是新基建从启动伊始就承载的愿景。5G网络连接下,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一流三甲医院的专家远程诊疗与指导;来自贫困山区的农家,借助顺畅的直播、通达的物流,把绿色食品卖到全国;近期刷屏的上海基层社区“智慧水表”,更是体现了物联网与大数据对独居老人的温情关怀。

新基建不仅用到新技术、催生新业态,还对制度创新这一“软基建”提出了新要求。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走老路,成为各方共识。

比如,数据流动要打破政府内部、行业之间的壁垒;新的设施设备要加大共建共享的力度;营商环境要持续改善,让社会资本放心、大胆地投入到新基建中——如何让新基建投资更有效率、创新更加协同,各地的治理能力正朝着新高度不断进发。

开新局、育新机。“燃”起来的新基建,流量不会止于一时,而将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流”担当。

【责任编辑:赵艺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