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经济参考报:一曲“东方红”“唱响”全世界
中国一拖坚守初心 创新无止境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9-09-24

1958年,中国首台自主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东方红”问世,拉开了中国农机工业化序幕。如今,“东方红”已然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代名词。60多年来,作为共和国农机制造行业“长子”的中国一拖,不断改革创新,从精研传统农机到发力智能制造,在助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一辆辆“东方红”驶出国门,开始在更远的世界耕耘。

图为工人在一拖集团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上工作。记者 卢烨摄

日出东方:开启中国“耕地不用牛”的时代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了更快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我国决定建设自己的农机工业,开启农业现代化之路。

1954年1月,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定址古都洛阳。1955年10月1日,这座肩负使命的现代化重型工厂在原隋炀帝皇家御苑里动工。

当一根根钢桩打进这片厚重古老的土地时,人口尚不足十万的小城洛阳,收到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祝福和慰问。2600多封慰问信中的感人话语,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建设大军挥洒汗水、忘我工作。

怀揣新中国拖拉机梦的一批海外赤子回来了,数万名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组成的建设队伍也来了。数年间,荒地变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硬生生建起一座“十里红拖城”。

1958年6月30日,炼出第一炉铁水;7月5日,造出第一批锻件;7月8日,生产出第一台燃油泵;7月13日,生产出第一台柴油发动机……

一位一拖人记录下当时艰苦创业的状态:“挥铁锤,热汗流,我为祖国造铁牛。三山五岳抬头看,黄河长江喊加油……”

很快,第一台国产拖拉机即将诞生,叫什么名字呢?“铁牛”、“龙门”、“白马”陆续被提出,又被一一否定。直到有人受陕北民歌《东方红》启发提出叫“东方红”时,所有人眼前一亮,“这个名字好”。当时援建一拖的苏联专家列布科夫曾在信里写道:“东方红,多好的名字呀,中国农民就要开着中国自己制造的拖拉机,去迎接太阳了。”

终于,1958年7月20日,一辆车头悬挂有毛主席画像、戴着大红花的拖拉机,在路两旁众多热情而好奇的目光注视下,被敲锣打鼓、挥舞彩旗的人们护送出了厂区。

这台比预定时间提前一年生产出来的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是中国人自行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由此,中国“耕地不用牛”的时代正式开启。正是这款拖拉机,在黑龙江北安二龙山农场服役时创造了31年无大修的纪录,被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1959年11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宣告建成。之后,一列列载着东方红拖拉机的火车驶向广袤的原野。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在西北的雪山脚下、在中原大地、在秦川沃土,东方红的身影越发熟悉而亲切,甚至“开”上1元面值的人民币,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1999年,“东方红”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我国农机行业长期没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历史。2018年,中国一拖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原中国一拖副总工程师张文恺回忆一拖创业史时说:“东方红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凝聚了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代表了一种朝着目标执着前行,面对困难坚守使命的精神力量。”

柳暗花明:勠力改革化危机破困局

“你们要记着,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育中国第一的人才,创中国第一的业绩!”国家领导人1959年视察一拖时的一番叮嘱,烙在了一拖人的心上。

作为“共和国农机工业的长子”,“出第一的产品,育第一的人才,创第一的业绩”这三个第一,便成为中国一拖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基因。

一辆辆“东方红”从洛阳被发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面朝黄土背朝天”中解放出来。据不完全统计,东方红拖拉机在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60%以上机耕地作业。

1980年这一年,中国一拖创造了195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生产、销售履带拖拉机24000多台。然而,一拖人脸上的笑意并未持续多久。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施行,广袤的原野被分成了小块儿的“面条田”。镇江、邢台等地举办的全国大型农机订货会格外冷清。“老黄牛重返战场,小毛驴趾高气扬,拖拉机离职休养”的顺口溜传播开来,形势十分严峻。

此时的一拖,遭遇市场经济的大浪,颠簸得有些迷茫。1981年,中国一拖先后派出了500多人的调研大军,奔赴东北、西北、两湖、两广等15个省、106个县,带回了农民用户的意见:你们不能光生产“大家伙”,那在我们这些小片地上转不开,你们咋不造小点的,最好能相当于1头牛的价钱,但有8头牛的力气,又会犁地又能跑运输。

按照反馈信息,中国一拖迅速研制出符合农民需求的东方红15马力拖拉机,并在1983年底形成了1万台的生产能力,带动中国农机工业走出了低谷。此后,东方红小四轮成为不少农民小康家庭的标配。

尝到市场经济的甜头之后,一拖人开始探索产品多元化发展。东方ZA91型加重自行车、东方红665越野汽车、东方红4125A柴油机、菲亚特100-90T拖拉机、BW141AD和BW217D全液压震动压路机等一批新产品先后研发试制。

其中,以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的意大利菲亚特大轮拖最具代表性。作为承担消化该款产品技术任务、肩负装备我国农业现代化使命的国有企业,尽管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中国一拖坚持用小轮拖的收益来支持大轮拖研发。一拖人坚信,在世界农机装备大型化、多功能化、智能高效化的大趋势下,大轮拖也将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东方红大轮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从欧美引进大马力拖拉机的众多项目中唯一成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轮拖技术从此被一拖人掌握。

多元化战略下的中国一拖,先后兼并了江苏清江拖拉机厂、信阳柴油机厂、许昌通用机械厂、郑州煤机厂等企业。但市场无情,受制于各种因素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一拖业绩下滑明显。

1994年,中国一拖建厂以来首次亏损。面对困局,“73111工程”这个七年发展规划被制定出来。几经沉浮,1997年中国一拖以43.3亿元的销售收入再达高峰,同时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农机企业中当时唯一的上市公司。但之后多年,企业一直徘徊在亏损边缘。

2001年,根据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这个“外脑”的建议,一拖人提出了“三分四层”的发展战略。所谓“三分”是指“分兵突围,分块搞活,分兵挺进”;所谓“四层”是指四个层次,即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三大板块做大做强,将零部件专业厂做精做专,把和主业关联度不大的生产单位综合治理,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和资本运作。

改革的力量逐渐显现,2002年全厂扭亏,2003年实现盈利,当年销售收入达到47亿元,再创历史纪录。

长风破浪:到世界田野上耕耘

创新不易,但收益不小。2003年,经过多年来对意大利菲亚特大轮拖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国一拖推出了80-100马力的东方红大轮拖系列产品,第二年就卖出1.2万台,成为抢手货。

国际市场也渐次打开。2003年,中国一拖一次性出口委内瑞拉530台,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一笔大轮拖出口订单。此后,我国大中型轮拖的出口纪录不断被刷新。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的中国一拖,一举实现“百亿梦”。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国内大农场对200马力以上重型拖拉机需求增长。但由于技术垄断,我国在该马力段长期依赖进口拖拉机。2007年开始,中国一拖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2008年,中国一拖重组进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站上更高的平台参与全球市场协作。2010年9月底,东方红动力换挡拖拉机下线,打破了国际农机巨头对20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垄断。

“我们掌握了动力换挡技术,一方面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另一方面,利用国内制造成本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到国外市场同台竞技,提高产品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东青说。

2011年,中国一拖收购位于法国的McCormick工厂,成为新中国农机企业收购世界级农机企业的首例。2015年,中国一拖与白俄罗斯明斯克拖拉机厂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中国一拖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建国介绍道:“以塞尔维亚为基地,中国一拖借助参加各类展会,已在中东欧形成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为抢滩布局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中国一拖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其“YTO”商标作为品牌标志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注册。同时,一拖人认识到,国际化不仅是推销产品,而是在全球市场价值链中获得综合竞争优势。推进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成为共识。

“2014年,中国一拖首款商品化动力换挡拖拉机上市,直接迫使进口产品大幅降价30%以上。”中国一拖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永无止境。2016年4月,拖拉机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一拖挂牌成立。当年10月,中国一拖发布了我国首台无人驾驶拖拉机。2018年10月,中国一拖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无驾驶室的纯电动拖拉机——“超级拖拉机1号”亮相。2019年6月,中国一拖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成为农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如今,面对国内农机市场的低迷,行业企业的压力陡增。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晓煜表示,今后,中国一拖将持续提升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改革蹚出一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累计生产355余万台拖拉机和270余万台动力机械的中国一拖,尽管历经曲折,始终引领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升级。

一曲“东方红”,正在更广的世界唱响。(记者 张浩然)

【责任编辑:宋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