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评论 > 正文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11-12

内容提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以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开放,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促进贸易双向平衡;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开放推动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开放带来繁荣。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显示了中国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坚定决心。在开幕式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将使中国发展动力更足、人民获得感更强、同世界互动更深,为世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极大促进世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促进世界各国联动发展、互利共赢。

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近年来,全球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趋于活跃,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一方面,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债务高企、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风险挑战加剧。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只有开放才能使各国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有助于巩固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有助于解决全球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有助于加速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新问题。应对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需要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以自身行动有力促进各国坚定开放合作信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外开放需要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从数量型、粗放型发展转向质量型、创新型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开放合作、共同发展。

以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以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应抓住以下重点。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新发展理念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揭示出新时代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双向开放,使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坚持全面开放,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有效途径。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世界经济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这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是继续提高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提高引资质量,优化引资结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挖掘双向投资潜力,深化双向投资合作,促进贸易双向平衡,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标志。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构成一国对外开放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加强产权保护等措施,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在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制度保障。应优化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依法管理开放,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愿推动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发挥更大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走在了前面,近年来中西部内陆地区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但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仍显缓慢。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求改变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开放状况,拓展和优化区域开放的空间布局,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不仅海上要对外开放,陆上也要对外开放;不仅东部地区要开放发展,西部和内陆地区也要开放发展。尤其是通过西部大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加快我国西部开放发展步伐,培育若干新增长极;鼓励东部地区顺应产业转移趋势,遵循市场规律向西部转移产业,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发挥西部优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有力抓手。今天,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粗放发展、质量效益偏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动在管理体制、开放路径、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服务贸易健康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与水平。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阶段迈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宣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中国行动。在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权 衡)

【责任编辑:语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