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09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科技革命加速演变的新形势,必须从战略高度系统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资国企从“规模叠加”迈向“价值裂变”,在锻造大国重器中彰显使命担当。
国有企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整体性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和专业化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头戏。首先,要聚焦主责主业精准发力。通过专业化整合和横向联合,避免同质化竞争,集中力量增强在关键领域的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提升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次,要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统筹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健全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此外,要强化在产业链塑造中的支撑引领功能。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圈;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产品,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要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国有企业必须心无旁骛练好实体经济“看家本领”,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加强在战略性产业、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和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布局,增加应急保障、防灾减灾、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同时,要打造专业化投资平台。发挥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功能和运营公司资本运作功能,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强化债务、境外投资、金融、安全生产等重大风险防控力度,维护资金链安全。
国有经济要主动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无论是破解基础研究阶段“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题,还是破局应用转化阶段高风险、长周期投资困境,都具有较强的功能优势。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本质上是通过结构性改革提升创新系统整体效能,整合科技创新力量,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供强大动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功能。着眼破解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强化市场导向,秉持长期主义,积极参与实施基础研究长期规划,聚焦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重大基础理论和原创技术需求;着眼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在科技发展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在研发周期长、攻关投入大的领域自觉唱好主角。另一方面,要构建高水平开放型创新体系,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方面的独特优势,牵头构建不同所有制企业协同创新体系、行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创新体系、产学研联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