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评论 > 正文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3-03-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如何推动经济稳中求进、总体回升、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在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国内外形势看,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经济中总量性、结构性、周期性矛盾仍然存在。总体来看,扩大内需动力不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一些困难,投资信心不足;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强,特别是改善型消费收缩、预防性储蓄上升;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经济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美元加息对世界经济的外溢效应持续显现,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能力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世界经济增长复苏乏力,我国出口增长难度增加。

在面对风险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机遇和前景。第一,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前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发展中的一切困难。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第二,我国产业基础和科技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提升,创新链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22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位次提升到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2年我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4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第三,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市场是宝贵的资源,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将释放出强大的内需潜力。第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经济是当今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新的引擎和动力。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排名第2位,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世界排名第9位,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总之,我们有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些是我们在新的一年,确保经济稳步回升、整体好转的最大底气。我们完全有信心,在高质量发展中顺利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既有供给方面的因素,又有需求方面的因素;既有经济发展本身的因素,又有各类突发因素。稳预期、提信心是促发展的前提。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无论是稳预期还是提信心,从根本上看都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对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有效益、有速度的发展;对百姓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不断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从供给角度还是从需求角度看,高质量发展都是最大公约数。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当前,经济发展进入回升和发力阶段,潜在的投资正在寻找各种新机会,各种消费也在竞相迸发,需要把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有机结合起来考虑。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中质和量的有机统一呢?

一是要把握量的增长这个基础。只有具备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保证投资、就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顺利进行。合理增长表明我国所确立的增长速度目标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科学测算的结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这“三稳”就是建立在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基础上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预期目标,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确定为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这些量的确定正是基于经济发展的系统性考量,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二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这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的根本遵循。离开了新发展理念的指引,或者片面强调新发展理念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甚至可以说,能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判断是否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

三是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之所以把科教兴国战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就是因为我国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来说,必须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为此,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进行攻关和突破;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发挥高校作为科研主力军作用,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动力功能。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在经济领域应用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经济竞争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五是用好政策组合拳。经济发展中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一种辩证关系,必须用系统思维去把握,用统筹的方法去破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组合,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这些政策组合是一个系统,只有各类政策有效协调配合,才会有助于保持量的合理增长,有助于形成共促质的提高的合力。

在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供给,需求就没有对象;没有需求,供给就无法实现。同时,供给和需求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反过来,新的需求可以拉动新的供给。供给和需求作为一对矛盾运动的关系,既可以反映微观领域的经济状态,也可以反映宏观领域的经济状态。一个经济体是否健康发展,通常可以从宏观领域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来判断,当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时,经济运行往往健康平稳;当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时,经济发展就会出现波动,甚至大起大落。一般说来,在经济发展不同状态下,总供给和总需求分别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当经济处于短缺状态时,增加供给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经济处于过剩状态时,创造需求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我国经济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从供给侧来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和结构升级、资源环境约束、全要素生产提高等问题,还没有解决;从需求侧来看,国外需求不稳定且在收缩,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我国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不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应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满足和创造高品质需求。同时,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高质量发展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形成真正的大规模的有效需求。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结合,就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为了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而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夯实经济发展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各种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冲击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是畅通经济循环,包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经济循环畅通不畅通,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判断。第一个层次是市场经济运行层次,也就是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如果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是大体平衡的,表明经济循环是畅通的。但是,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只能有效判断短期循环状态,而对于中长期经济循环状态,往往难以判断。所以,对经济循环的判断还有第二个层次的方法,即从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否顺畅来判断。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具有中长期性。从这个层次来看,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在生产环节上,高质量供给体系尚未形成,供给结构尚不合理,难以满足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在分配环节上,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中等收入群体偏小,影响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在流通环节上,全国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要素市场,还存在各种封闭的、各自为政的自我小循环市场,阻碍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发挥;在消费环节上,除了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水平不高之外,还存在消费方式单一、绿色消费方式尚未形成等问题。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角度看,受发达经济体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我国产业链价值链安全受到威胁;受关键核心技术制约,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

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从根本上需要尽快形成完整的内需体系。内需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大部分,扩大内需,就是利用各种政策组合,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比如,近年来关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的导向,都是引导扩大内需的。在扩大内需中需要特别注意引导投资需求的方向。投资需求从一个角度看是构成了社会需求,因为企业投资就意味着要买东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投资需求形成的结果是扩大供给。企业的消费属于中间消费,不是最终消费,这就意味着对企业投资需求要有引导性,需要通过目标、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引导企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去投资、去生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意在于此。与之相适应,内需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要与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进城乡融合、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相结合。

【责任编辑:语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