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1-03-03
产业基础能力关乎一个国家的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我国是全球有影响力的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一个重要原因是: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共性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基础研究等产业基础能力存在突出短板。在全球基础研究、前沿科技、战略产业、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加快产业基础能力现代化步伐,是一项重大战略抉择。
除了相关竞争在加剧,产业基础能力领域的发展还呈现一些新特征: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基础能力迭代升级,创新的复杂度不断加大。创新载体开始由单一主体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转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升级。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二是数据成为基础能力发展的新型基础要素。随着数字经济全面展开,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创新需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新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赋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产业生产效率提高、创新进程加快,创新体系向网络化、平台化、开放化方向发展。
三是“隐形冠军”成为基础能力的重要实施主体。国际经验表明,掌握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工业软件领域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是打造制造强国的基本支撑。在这方面,我国还需要更多努力。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体系相对完整、集成能力强、人力资源丰富、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强基的战略地位,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
应围绕重点基础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软件等,统筹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协同研制计量标准,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作。鼓励整机和系统开发初期制定基础需求计划,吸收基础企业参与;鼓励基础企业围绕整机和系统需求,不断开发和完善产品和技术。
应强化基础研究,支撑全产业链创新。在基础研究、交叉基础研究领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侧重于营造创新环境,将全产业链各创新主体有效集聚在一起。国家实验室侧重以政府推动模式集聚该领域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侧重政府与市场结合模式,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阶段的试验技术研发。同时,采取市场机制、企业主体的方式,培育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对基础研究人才的评价应注重基础研究成果的潜在价值。
应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集成建设的理论研究,对NQI全面布局;开展NQI效能研究,使NQI更充分地融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建设生产全流程工艺、服役使用全生命周期和评价的NQI体系,全面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应培育一大批优势市场主体。重点支持主业突出、机制良好、具有竞争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的优势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深”战略,成为某一领域单项冠军。(魏际刚)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