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0-05-08
近段时间以来,新基建成为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同时也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新基建兼顾了稳增长、产业升级和惠民生等多项特征,无论是经济转型方向、政策支持力度和景气变化挖掘程度,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新基建不仅成为当前应对经济下行的关键举措,也将重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发展新基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需处理好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的问题。当前,各地纷纷出台投资计划,可能存在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个别存在“一放就乱”的现象。基础设施建设要同消费市场培育协同起来,以获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因此,我国亟需统筹规划新基建投资,如果政府统筹不到位,易导致投资失控。
第二,需处理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在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以政府、国企为主,民营社会资本参与门槛较高。
第三,需处理好境内境外统筹的问题。我国经济外向型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承担新基建重任的很多企业已经步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市场,应推动将国内的基础设施同国外,特别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联通作用,促使我国新基建项目更好地走出去。
第四,需处理好新基建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行为中,易引发高强度投资后的高地方债务,为地方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有效治理、依法监管,打造质量精品工程,皆是巨大挑战。
新举措新策略助力新基建
从政府层面来看,要加强统筹规划,优化体制机制。一要加强规划。建议将新基建纳入国家和各地的“十四五”规划,并制定专项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避免各地一哄而上,形成恶性竞争。新基建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做好衔接,新基建中包含大量的硬件建设任务,可以发挥立竿见影的经济刺激作用。二要制定政策,加强引导。针对各个领域和细分领域,做到精准施策,对政策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动态调整。特别是应出台财税、产业政策。对新基建相关产业,给予税收减免支持,提供低息贷款、专项贷款、专项债,在上市、发债等资本市场行为上也应予以大力扶持。三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政府投入应聚焦基础性、公益性部分,通过政府投入改善营商环境和产业条件,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四要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建议由国家发改委或者工信部设立新基建项目库和监管平台,设定门槛,优质项目入库,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新基建项目管理平台、信息公开,实现对各类新基建项目的开放透明监管。
从市场层面来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增强市场活力。政府不能包办,而是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二是要通过新基建培育壮大一批时代性产业。比如人工智能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等,提升这些领域的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产业地位。三是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壮大。催生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最大限度实现新基建的放大效应,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四是积极加强新基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高等院校可以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发挥各类职业院校的作用,培养一批高技能型人才。
从企业层面来看,进一步激发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新基建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大量业务。企业应该抢抓机遇,积极布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应该获得公平的市场参与机会,为稳就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新基建本身就是新技术的象征,企业在参与新基建的过程中,不仅应积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也要通过技术研发提升新基建的技术含量。
从项目层面来看,加强项目治理,实现新基建项目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实现从项目管理到项目治理的跃迁。联动各主要项目干系人,围绕项目目标形成管理合力,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管理效能。二是建议从全生命周期实施高质量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融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以及运营,需特别重视新基建项目中的各种风险的识别、分析和管控。既要重视建设,也要重视运营;既要重视融资,也要重视项目的投资效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条件下工程建设项目的人员健康管理体系,促进个性化管控。(胡 昊)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