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全国人大代表何雄斌:深化产业工人建设改革,激活岗位成才与创新晋升动能
【两会好声音】全国人大代表何雄斌:深化产业工人建设改革,激活岗位成才与创新晋升动能

文章来源:湖南省国资委 发布时间:2025-03-1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来自湖南海利集团所属贵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何雄斌激动地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方向,为各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实现突破与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解决诸如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短缺等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与发展契机。
何雄斌介绍道,以自己所在的海利贵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一家深耕农化行业数十年的高新技术国企,在完成搬迁升级后,通过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国际一流大公司合作,短短两年便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丁硫克百威生产基地,充分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然而,在转型过程中,也深感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
何雄斌指出,当前,我国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优、产教融合不深等问题。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企业参与培养积极性低,致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技能工人职业发展通道狭窄,且待遇偏低,极大地削弱了岗位吸引力。
在何雄斌看来,推动建设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是助推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调整培养目标,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推动课程体系与产业前沿技术同步更新。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提升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可摸索推广一些低成本、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方案。打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渠道。
二是拓展技能人才晋升路径。拓展技能人才晋升空间,将考核标准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兴领域倾斜,打破传统职业 “天花板”。如部分央企试行的首席技师制度,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高层级的发展平台。建立“技高多得”的分配机制,将技能等级与工资增长、股权激励等结合,增强岗位吸引力。
三是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完善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推动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增加产业工人比例,提升政治参与感。通过媒体宣传、技能竞赛等方式,塑造“技术工人是创新主力军”的社会共识,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
四是完善企业人才培训体系。要求企业足额提取职业教育经费,建立覆盖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培训体系,避免因技术迭代导致人才能力滞后。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在线培训平台,为产业工人提供灵活、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何雄斌表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是助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改革,能够逐步达成以下重要目标:一是能够为制造业向高端化转移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储备,助力突破 “卡脖子” 技术瓶颈,二是能够持续提升职工职业技能,从而推动生产效益提升与产品质量升级,进而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制造业,形成“人才—创新—产业”的良性循环;三是能促进阶层流动,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夯实共同富裕的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