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厚植“工匠精神”激活内生动力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厚植“工匠精神”激活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山东省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6-03-18
近年来,在企业度危求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山东能源枣矿集团通过模式创新、制度固化、多元化培养和考核激励等有效举措,培养了一批自主创新、精益求精的“矿山工匠”,成为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保持创效水平的有力支撑。模式创新,搭建“矿山工匠”培养平台。为了鼓励百年枣矿培养的高技能“矿山工匠”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放大辐射效应,枣矿集团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培养平台。采取以技术领头人名字命名的办法,创立了一批有技术、有规模、有实力、见实效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组织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和青年技工积极参与,全面开展学习、交流、攻关、创新活动。目前,已建成高技能人才新工作室14家,技术人才总量达8900人,24名高级技师被中煤协会授予“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近三年来,累计完成创新项目、各类小改小革900余项,开展技术诊断1200余次,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75项,征集和应用合理化建议3000余条,年创造价值5000余万元,在提升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度固化,做好“矿山工匠”技艺传承。为了做好高技能“矿山工匠”绝技、绝招、绝活的传、帮、带,枣矿集团将多年沿袭的“名师带高徒、专家上讲台”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固化。对有工作热情、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技术工人,进行“指定带徒、定向培养”,形成“名师带高徒”到“高徒变名师”,再到“名师再带徒”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健全师徒激励政策,每年组织开展“技术比武、首席技师、金蓝领”评选等活动,鼓励师徒同台竞争,徒弟获得较好名次,进行“双向”奖励,培养师徒荣辱与共、互补共进的进取意识,确保百年枣矿在采煤、掘进、传统设备维修等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绝活”、“金点子”得以传承发扬。多元融合,拓宽“矿山工匠”培养渠道。根据企业转型发展需要,全面实施引人、引智、引脑工程,不断拓宽“矿山工匠”的培养渠道。实施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结合煤焦化工、橡胶化工等非煤产业发展,引进了一批实用型经营管理和技术技能人才,实行总工程师外聘制,有力推动了非煤产业的技术升级、高效发展。实施全员素质登高工程,对内部员工进行“覆盖式”学习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40余期,培训管理专技人员8500余人,考取技术资格证书的技能工人1000余人,有效解决了“土专家”理论薄弱的通病。强化校企合作,实现变招工为招生,从2012年起,依托矿区技术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专技和高等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近三年累计培养大中专技能人才2100余人,成为生产车间、采掘一线的生力军,有效改善了“矿山工匠”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激励到位,激发“矿山工匠”创效动能。始终坚持政治、经济、精神激励多重结合,短、中、长期激励并举的措施,保持“矿山工匠”的创新创效动力。坚持政治激励提高地位,把首席专家、技术骨干纳入后备干部资源库和党员纳新对象培养管理,优先提干、入党、评先;完善“管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三通道建设,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各通道、各层次人才良性竞争的可喜局面。坚持经济激励凸显价值。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让一流人才以一流业绩赢得一流报酬。建立优秀人才津贴制度,对每年考核评选出的首席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首席技师和“金蓝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800元、600元、300元的津贴。对有一定专长和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给予10至12万元不等年薪。坚持精神激励体现荣誉。通过选树“企业英雄、出彩枣矿人”等活动,对贡献突出的“矿山工匠”,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让基层“工匠”们保持“里子”和“面子”的统一,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