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化闽台产业对接,去年,福建省政府提出以石化等多项产业为核心,推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此后,从湄洲湾石化基地到东山湾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闽台石化产业合作的产业链逐步向深度延伸。一个具有融合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石化产业体系正在海峡西岸形成。
台资入驻三大石化基地 石油化工业是台湾的强势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岛内上中下游整合最完整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石化产业中上游企业就在下游产业外移的带动下,开始向闽、浙沿海地区转移。
厦门现已聚集了全国化纤业中最大的外(台)商投资企业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世界最大的精对苯二甲酸(PTA)单线产能的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台资)正新轮胎国际集团等。
去年5月8日,古雷石化项目顺利开工,古雷石化园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总投资约188亿元人民币的两大台资项目——古雷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PX)和翔鹭石化(漳州)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将于2011年底竣工投产。这将使福建石化产业中的聚酯化工形成中下游完美垂直整合。
此外,去年“9·8”投洽会上,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台湾石化工业同业公会旗下6家会员企业签约,共同投资建设泉港台湾石化专区年产100万吨的轻油裂解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500亿元,将成为泉港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又一个新经济增长极,为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注入强劲动力。
上中下游项目整体入闽 台资的进驻,使福建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得以快速延伸。台湾的乙烯产量去年已经超过1000万吨,ABS塑料产能世界第一,聚酯丝的产能世界第二,树脂和橡胶的产量均居亚洲第一。相比之下,福建石化产业发展还较落后。2008年产值仅占全国石化产业总产值的1.44%,居全国第19位。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产品竞争力不强,福建尚未形成上中下游项目配套的石化产业集约发展格局。
泉港台商石化专区年产100万吨的乙烯裂解装置,及下游聚丙烯、乙二醇等53个项目的进驻,是闽台石化业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首次整体对接,真正实现台湾石化行业的整体“西进”。
港口及产业配套具吸引力 目前,台湾石化产业的60%已经转移到大陆。随着初期下游制品业外移至大陆发展,许多中间原料厂商基于就近获得原料,供货服务客户,掌握中下游客户的需求,也到大陆设厂。
福建石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去年3月,国务院通过石化行业振兴规划,泉州被列入我国最大炼油基地之一;11月,泉港福炼1200万吨炼油项目正式投产。古雷年产80万吨的对二甲苯(PX)及年产150万吨的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计划在2011年上半年全面建成投产。
拥有天然深水良港和完善的储运设施是发展石化产业的重要基础。福建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可建10万到30万吨级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有港湾125个,且多数海港口阔水深,其中可供建设50万吨级泊位的港湾有7个,占全国20%。形成了福建石化产业潜在的成本优势。
台湾石化公会理事、台湾和桐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克铭表示,福建的港口优势和产业结构配套,是台湾石化业者最看重的,闽台在石化领域的合作中,应当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