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国资委 发布时间:2021-03-17
10万元贷款资金意味着什么?1000亩粮田的肥料成本,100头生猪的饲料投资,或者是3万袋食用菌菇的投入……这样的贷款,已为河南数以万计的农业经营主体解了燃眉之急。
5年前的今天,一支新的金融豫军——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农担)诞生于中原大地,成为河南省唯一的省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5年来,这支160余人的金融豫军,把脚插进泥土,全力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业务覆盖全省133个农业县(市区),累计实现担保规模30.1万笔、302.56亿元,位居全国农担体系前列,将一泓金融活水引向了广袤的中原大地,为全省实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引金融活水支农 累计实现担保贷款302.56亿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兴旺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农业项目普遍存在轻资产、缺抵押、信用记录不完善、借款额度小等问题,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要求。
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启动了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2016年3月11日,河南农担正式成立。作为省属骨干企业,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成为河南首家省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注册资本50亿元。
5年来,作为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财政撬动金融资本的重要工具,河南农担严格执行“双控”标准:控制业务范围、控制服务对象,专注于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得开展任何非农业业务,确保农业信贷担保贴农、为农、惠农、不脱农。同时,严格限定单户在保余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单户限额10万元~300万元的政策性业务不得低于总担保规模的70%。
自2016年8月实现首批放款至2021年2月底,累计实现担保规模30.1万笔、302.56亿元,在保余额16.23万笔、120.52亿元,位居全国农担体系前列,直接带动银行信贷资本投放金额超过公司资本金的6.05倍;代偿率控制在1%以内,低于全国农担体系平均水平。
为了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政策优惠,河南农担在全省设置了14个区域办事处,同时在19个县的44个乡(镇)试点设立工作站。“我们业务人员发扬‘两脚泥、晒黑脸、睡地板’的农担精神,真正将业务下沉到最基层,将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打通金融服务农业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公司业务已实现全省133个农业县全覆盖。
扩大政、银朋友圈 78家银行、102个县“政银担”携手支农
“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我们没法授信。”春节过后,豫东某县养猪专业户钟大奎,为了新建存栏1000头猪场的资金,已经跑了好几家银行,屡屡碰壁,他都快泄气了。
“你可以去河南农担试试,他们专门服务农业经营主体。”犹如抓住救命稻草,钟大奎马上与河南农担区域业务人员联系,没想到真成了。
“养猪大户暂时资金短缺,我们要给予帮助。”河南农担豫东第一办事处给予的答复让钟大奎如释重负。“尤其对从事生猪、肉鸡、蛋鸡、饲料等生产经营的新农主体,我们更加重视,这是我们的主业。”河南农担相关负责人介绍。
农业项目周期长、风险高、缺少抵押物,银行难免有顾虑。自成立以来,河南农担加强体系建设,创新财政金融联动支农机制,努力做大“朋友圈”,探索完善“银担”“政银担”“政银担保”等合作模式,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支持“三农”发展。
钟大奎的贷款路径就是典型的“政银担”合作模式——政府、农担、银行三方互相推荐项目、共同分险,由县级政府设立风险补偿金,按照不高于县级风险补偿金余额20倍的比例扩大信贷担保规模,对产业基础好、风险控制好的县(市、区)可适当提高放大倍数,银行承担不低于20%的风险比例。
截至2021年2月底,河南农担已经与78家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与102个县按照4∶2∶4分险的模式开展“政银担”合作,并到位风险补偿金4.8亿元,实现累计担保业务规模对县级风险金平均放大倍数16.47倍。
好的业务模式需要有相对应的创新产品匹配,而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金融助农不可能“一个方子治百病,一个模式齐步走”。为此,河南农担围绕优质专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与银行联合开发丰收担、畜牧担、市场担、香菇担等系列标准化产品,打造了“豫农担+N”产品体系。接地气、可复制、多元化的产品,有效保证了融资需求能够快速匹配恰当的资金,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得到款、便捷贷款。
探索精准扶贫路 带动近19万户贫困户增收
如果说,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是主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其担当。泌阳县高邑镇王湾村,46岁的赵永刚几乎每天都忙碌在香菇大棚,拌料、装袋、蒸锅、点种、浇水。靠种植香菇,赵永刚年增收五六万元。“5年前,我还是村里的扶贫对象,靠着补贴过日子。”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赵永刚右手失去了三根手指。在政府和乡亲的帮扶下,他开始学习香菇种植技术。
“刚开始只有1棚大概3000袋香菇,想扩规模可就是缺钱。”赵永刚说,一筹莫展之际,迎来了金融扶贫的政策。2018年,在河南农担扶贫小额信贷业务的支持下,赵永刚得到了5万元政府全额贴息贷款,他又扩建了2棚香菇,收入翻了一番,成功脱贫。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技术指导、雇佣采摘等方式帮助其他贫困户。
如今,赵永刚又有了新想法:“行情越来越好,我想再扩建5个棚。”得知河南农担“香菇担”综合融资成本才月息五六厘,他想放手大干一场。像赵永刚这样的脱贫案例,在全省有很多。
2017年初,河南农担牵头设计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政策方案,选择卢氏县作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试验区试点实践,最终形成了金融扶贫“卢氏模式”。
为推进“卢氏模式”在全省贫困县实施,河南农担制定了配套政策,主导建立由合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会商机制,协调银行对符合放款条件的项目“应贷尽贷”“应保尽保”,扛起了我省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贫困县脱贫攻坚重任。截至2021年2月底,河南农担在51个贫困县累计实现扶贫小额信贷担保规模89.07亿元,带动近1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在保余额44亿元。
为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020年河南农担在兰考县选择土岭村、关东村作为试点,采取“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探索开发符合传统农区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服务模式。2020年10月,全省首笔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贷款担保正式落地,额度75万元。
数字化建设支撑 5年服务30万户新农主体
农业项目普遍轻资产、缺抵押、风险高,在快速拓展业务的同时,如何做好风险防控,把财政资金风险降到最低?这个160余人的团队,又如何在5年内完成30万笔担保业务?
一个案例或可以说明。延津县石婆固的胡成根,经营着一个花生收购站,年收购量达2000吨。因花生价格走高,他的收购资金出现了缺口。得知河南农担推出的“花生担”业务后,他通过“河南农信担保新农服务平台”线上申请,足不出户就办好了担保贷款申请、合同签署,不到3天就收到了银行放款,担保费率仅0.8%/年。此外,他可以在这个平台扫码缴费、查询在保余额、接收还款提醒,还能免费享受行业信息、技术培训云直播、专家线上答疑、业务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河南农担成立以来,以金融科技取代人海战术、以信息化技术驱动提质增效。按照“敏捷前台、赋能中台、柔性后台”的理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形成全方位、宽覆盖、多入口、可拓展的聚合管理平台,构建了一体化大数据管理中台。
目前,河南农担数字化转型初显成效,金融科技多场景应用落地。在全国农担体系中,河南农担成为唯一一家真正实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办理的公司,也是首家完成人行征信和省公共信用平台接口开发和数据接入的公司;利用身份核验、风控模型应用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借款人360度风险扫描、保前精准画像及保后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全覆盖,全面提升了智能化风险管控水平。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