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连接港珠澳——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开工
一桥连接港珠澳——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开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9-12-16
历经25年酝酿、6年筹备,连接两岸三地,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12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
规模绝无仅有、标准世界最高、设计寿命120年……作为世界级基础工程,港珠澳大桥备受关注。而作为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地区的交通平台,港珠澳大桥所形成的一小时交通圈,及其将释放的经济社会效益更令人期待。
最长跨海大桥也将是长寿大桥
大桥全长近50公里,设计寿命达120年,最快在2015年建成
预算总投资超过720亿元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包括三个项目:一是海中桥隧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门的人工岛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个城市的配套连接线。
12月15日动工的正是珠海和澳门口岸的人工岛工程。
“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桥隧组合规模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技术标准世界最高。”中交集团中交公路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桥设计总负责人孟凡超说,“港珠澳大桥最快将在2015年建成。”
港珠澳大桥全长为49.968公里,将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目前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还长14公里。
大桥主体工程以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设计寿命为120年,为国内设计寿命最长的桥梁。
港珠澳大桥还采用了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最高的建设标准,建成后能抗8级地震及16级的最大风力。香港口岸、隧道人工岛以及15日开建的珠澳口岸在内的人工岛,地面标高均为5米,能防御300年一遇特大洪潮。
“这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级基础工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朱永灵介绍,根据目前的投资估算,加上三地的配套建设,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全部投资可能超过1000亿元。
6公里海底隧道保证黄金水道通航能力
“沉管每一节排水量约为8万吨,沉放时相当于把30多个没有动力的航空母舰拖运到指定位置”
据介绍,港珠澳大桥跨越国际黄金水道——伶仃洋水域,航道跨距长达4100米。为了保持水域30万吨级的通航能力,港珠澳大桥将打造世界上最长的沉管隧道。
长达6公里的隧道与桥梁相接处将修建两个横截面长1公里的人工岛。建成后行驶在大桥上的车辆从人工岛进入海底,穿过海底隧道,又从另一个人工岛钻出重新驶上大桥。海底隧道最深处离海平面40米左右。
这样的设计既可实现珠江口东西两岸一桥飞架,又不影响30万吨级巨型船舶在珠江口自由通航、靠岸。
隧道用180米长的混凝土沉管连接而成。“这些沉管每一节排水量约为8万吨,沉放时就相当于把30多个没有动力的航空母舰拖运到指定位置,而且位置的距离误差控制在厘米级,难度可想而知。”孟凡超说。
施工面临安全、环保等四大难题
控制人工岛对水文环境影响,设专项资金保障白海豚“生活质量”
有关专家介绍,港珠澳大桥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四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四是建设资源问题,珠三角工程建设原材料缺乏,因此需要新技术、新工艺缓解资源紧张局面。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
“在同一范围内,沉管隧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面积,还不到航道日常维护疏浚的影响面积的一半。”孟凡超介绍,考虑到环保因素,人工岛的全部吹填材料来自附近港口与航道挖出的淤泥,以及大桥隧道工程挖出的土石方,实现工程“自吸自足”。
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
参与大桥初步设计的专家刘晓东表示,设计团队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实际上,对白海豚来说,繁忙的航运是一种长期性的影响,大桥的建设将会减少水上物流,实际上降低对它们的影响程度。”据了解,围绕着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将设立高达1.2亿元的专项研究及保护费用。
为了观景需要,港珠澳大桥还将建设白海豚观赏区、海上观景平台等配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