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拓展民用产业 技术创新做强品质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09-06-26

  航天与煤化工,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如今走到了一起。

  2008年10月,作为国家发改委“2007年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河南濮阳年产15万吨甲醇工业示范装置建设项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这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嫁接”的就是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技术。

  航天与煤化工的“牵手”,被归入航天科技集团四大主业之一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截至2008年底,该产业的经济规模已占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半壁江山,收入达总收入的52%。

  如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除了火箭、卫星、飞船这些耳熟能详的航天产品,还有一大批“军转民”的产品,正悄然走进千家万户。

  差异化优势“蹦”出大市场

  200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瞄准了煤化工市场。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煤炭是实现能源多元化深度加工利用的优选之一。作为煤化工的核心技术,煤气化被视为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该技术,固体煤炭能转变为清洁的气体原料,再加工变成油、电或化工产品。

  气化炉是实现煤气化技术突破的关键点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技术应用部部长卓超介绍,在煤气化工艺技术研发过程中,气化炉的设计难度最大、创新性最高,其对燃烧组织技术和冷却传热技术要求很高。

  然而,由于技术瓶颈,国内一些企业选择了从国外引进技术,而这需要支付昂贵的专利实施许可费。据不完全统计,仅煤气化技术一项,许可费就超过两亿元。我国几百家中小氮肥企业在技术改造时面临两难选择:采用传统技术,但无法实现原料煤本地化;采用进口技术,但投资太大。

  在气化炉的设计与制造方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中国运载火箭的摇篮,该院充分依托火箭发动机在燃烧、热能、泵阀、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先后形成了热煤炉、热风炉等数十种特种装备,成为国内较大的煤化工设备开发供应商。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项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品质与国外品牌相当,价格却要低1/3以上。以建设15万吨的甲醇工程为例,采用“航天品质”煤气化技术,可以节省2亿多元人民币,后期技术维修服务方面所需费用也很低。

  在与卓超的交流中,一个个军转民的“金娃娃”往外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近年来,该院围绕优势技术“泵”大做文章,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输管线高效输油泵,并扩展到工业泵领域,打破了该领域的国外垄断。据市场预测,2010年我国泵业产值将达410亿元。

  太阳能电池研发项目,移植的就是卫星的“翅膀”——太阳能帆板技术和军用电池技术。此外,多项重大“军转民”项目已开工建设,如碳纤维、液压支架、高纯多晶硅、气动脱硫等。

  “航天技术军转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航天的差异化上。”卓超解释,差异化即指航天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一是“中国航天”的巨大无形声誉;二是几十年的航天技术积累,蕴藏着应用转化的巨大潜能;三是军民品的二元结构,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抗御宏观经济风险的总体能力。

  技术创新做强品质

  中国航天的技术积累,为军转民提供了无限契机。但军转民,并不是简单地将成熟的航天技术移植到民用产品上。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动力技术研究院负责人至今记得,为了获得我国第一个A320系列飞机国产刹车盘零部件制造人批准证书(简称PMA),经受的一番“折腾”。

  “民航总局设定的门槛很高,我们先后进行了A320飞机炭刹车盘地面惯性台15项验证试验,四个科目、两个阶段的飞行试验。”该负责人介绍,尽管有成熟的航天技术作为铺垫,但在“军转民”过程中,他们还是经历了一系列“阵痛”:研究人员先后攻克了针刺无纬布准三向结构整体预制体成型、双元炭基体致密化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

  销量小,型号多,成本高,这是军品的特性。军转民,需要做好一道加法减法题:如何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民用产品质量,守住航天品质的魂?

  了降低成本,企业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找到替代材料,但更多时候需要研发新材料。

  以飞机炭刹车盘为例,碳纤维是炭刹车盘的重要材料,但目前国外对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的进口实行限量控制。要实现民用航天领域炭刹车盘的大规模国产化,必须提高国产碳纤维性能。目前,碳纤维研究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该技术的突破将对整个国内非金属领域产生大影响。

  军转民是否会削弱军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化之初的这个问号,如今已被拉直。

  卓超介绍,近年来,我国多种新材料都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千余项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他认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批技术成果,带动了相关专业能力的提高,为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了动力。

  盘活机制做大市场

  对于“军转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部门一直看得很清楚。“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目前的体制、机制不完全适应‘军转民’技术发展的要求。如果没有体制作为杠杆来牵引,就唤不醒沉睡的军用技术。”卓超对此并不讳言。

  煤气化就是盘活机制、快速发展的“金娃娃”。

  这个从一个所走出的项目,成立不久就被上升到研究院层面,接着又成立了结构健全的专门公司。尽管卓超一再强调,成立不到3年,还没到完全产业化阶段。但去年,它给航天科技集团带来了几千万的进账。“今年该项目收入将达6亿”。

  “要让金子发光,最重要的是建立军转民的利益共享机制。”卓超介绍,今年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搭建军品技术转化桥梁,建立航天技术应用转化的机制,探索技术成果收益提成,充分发挥劳动价值,在单位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个人价值。

  “我们要聚焦到能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较快形成归核化、规模化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上。”卓超在解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营战略时介绍,所谓归核化,就是突出主业、有进有退,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等,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发展有技术优势、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项目。

  “一个好项目需要一个好平台去运作、一个好团队去执行。”他介绍,接下来将继续着力建设专职化的出资人代表队伍和职业化的经理人队伍,改变过去有什么技术,生产什么产品,再去找市场的做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