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中国石化油气并举 东稳西增筑“长板”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08-11-28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胜利、江汉等几大油田相继开发,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基本实现了原油自给。

  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比1963年大庆油田投产时的643万吨几乎翻了四番。与此同时,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序幕,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各行各业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而到了199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中国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油气资源供应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1998年,在改革开放澎湃的浪潮中,石油行业进行了大重组,上下游一体化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应运而生。

  然而,中国石化上游业务起步时只能以“小、弱、慢”来形容:勘探开发领域小,局限于东部5个老油田和滇黔桂油田,矿权面积仅有6.3万平方公里;资源基础薄弱,仅有石油远景资源量164.8亿吨,天然气远景资源量6.638万亿立方米,油田大多步入递减期,储采比濒临危险边缘,原油稳产形势严峻;正逢国际油价低迷时期,油田企业成本压力大,发展缓慢。

  拨开云雾始见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事业唯有迎难而上,做强做大才能赢得主动。

  垦土拓荒扩大油气版图

  十年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事业是一部不断扩大油气版图、实现良性发展的垦土拓荒史。

  “谁掌握资源,谁就掌握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掌握了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动权”,中国石化果断作出“把资源战略摆在公司发展战略第一位置”的决策。

  2000年6月,中国石化以“立足大盆地,寻求大发现,实现大发展”勘探思路,在全国范围内优选登记了一批油气勘查区块。

  2000年年底,新星公司并入中国石化。中国石化上游实力大为增强,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在一个战略制胜的年代,战略的谋划与调整是企业的核心工作,在中国石化更是如此。

  2001年,中国石化提出“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准备南方,开拓海外”的资源发展战略。

  在东部陆相盆地,中国石化坚持富油凹陷精细勘探,在“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等为核心的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指导下,进入以隐蔽油气藏勘探为主的新阶段,实现石油储量的稳步增长。2007年,东部老油田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占整个中国石化油气探明储量的四分之三。

  与此同时,中国石化不断加大新区拓荒力度。历史见证了中国石化油气资源战略从“发展西部”到“加快西部”,从“准备南方”到“发展南方”的辉煌。

  在西部,中国石化以塔河油田为重点,加大叠合盆地纵深勘探力度,塔河油田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将中国石化“发展西部”战略推向“加快西部”高度,探明储量从1998年底1.58亿吨递增到2007年底7.62亿吨,油气三级储量由1.59亿吨油当量递增到25亿吨油当量,成为中国石化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接替区。

  在南方海相接替区域,中国石化成功解决了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的识别和预测技术难题,2002年、2003年毛坝1井和普光1井相继获高产气流,川东北天然气勘探的大场面崭露头角,发展南方时机已然成熟。2005年,中国石化将上游发展战略中的“准备南方”调整为“发展南方”。

  2006年,中国石化宣布,在川东北发现了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中国几代地质学家、石油工作者在海相找到大油气田的梦想得以实现。

  普光气田被公认为中国海相勘探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石油工业二次创业征程中一个巨大成果。2007年,探明储量为3812亿立方米,为中国石化天然气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石化“走出去”步伐也不断加快。在海外,中国石化着眼油气富集区,综合评价资源潜力与投资环境,优选项目,突出重点,精心施工,使一批国际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中国石化获海外权益油达687万吨。

  十年来,中国石化探区面积扩大至100万平方公里,石油远景资源量增至266.66亿吨,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增至17.42万亿立方米,新增石油探明储量20.4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0219亿立方米。

  精雕细刻增加油气产量

  十年来,中国石化油气开发事业精雕细刻,开拓进取,铸就了一个个辉煌成果,有效提升了油气开发整体水平,实现了“东部硬稳定、西部快上产、天然气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河南油田、江苏油田、江汉油田等东部油田,是中国石化原油产量的根基。只有保持东部勘探区油气资源稳步增长,才能为实现西部战略接替和开拓海外资源赢得宝贵时间。

  十年来,东部老油田狠抓滚动勘探、新区产能建设和老油田综合治理工作,加大了低渗、稠油、特殊岩性油气藏等低品位储量动用,全方位加强油藏经营管理,高效开发好每一块油田,实现了产量的硬稳定。

  更为重要的是,东部老油田以储采平衡为目标,加大勘探力度,取得了良好进展,实现了剩余可采储量的持续增长,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自1999年以来,东部油区产量连续保持在3450万吨以上,特别是胜利油田在产量降到2665万吨后,又重新上产到2700万吨以上。

  专家指出,在“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东部老区仍将是中国石化产量的主要集中地区,其战略地位不会动摇。

  塔河油田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特点,展开深层钻井和油层酸压等关键技术攻关,确保了塔河油田快速上产。十年来,塔河油田原油产量由39万吨跃升至600万吨。

  改革重组10年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版图不断扩大,探区面积从6.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0万平方公里,原油产量从3611万吨增至4200万吨,天然气产量从35亿立方米增至81亿立方米。

  鄂尔多斯盆地的大牛地气田,目前已建成年产能超20亿立方米,为保证北京供气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正在建设绿色能源大动脉——川气东送工程,到2010年底将建成年产120亿立方米净化天然气产能,真正实现“天然气大发展”。

  十年来,中国石化原油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原油产量从3611万吨增加到4200万吨,年均增长65.4万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从3.1亿吨增加到3.93亿吨;天然气产量从35亿立方米增加到81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从457亿立方米增加到1320亿立方米。

  油气田整体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稳产基础不断增强。油田采收率年均提高0.3%,综合含水率稳定在88.3%,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分别控制在16%和7.5%左右;气田采收率提高2.9%。

  勇于创新架起发展“金桥”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自身发展需要驱使中国石化的石油人不断去开拓,去创造。

  十年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的征程中,胸襟、胆识、激情、创新贯穿始终。中国石化在取得大突破、大发现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启示,它将引领中国石化未来的上游事业不断深入,更加精彩。

  ——解放思想是上游发展的关键。油气勘探开发没有禁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史,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再向新的未知不断求知、求真的实践过程。普光气田的发现与探明就是一个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探索的成功范例。如果没有找气思路由构造圈闭到构造——岩性圈闭的转变,如果没有对“开江─梁平海槽”的否定,如果没有冲破石炭系目的层的禁锢,就没有普光气田的一鹤冲天。

  ——理论创新是上游发展的根本。东部老区勘探目标的隐蔽化、复杂化,使得原有的地质理论黯然失色、风光不再。中国石化大力倡导新勘探形势下地质理论创新,建立以“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为核心的隐蔽油气藏成藏地质理论,实现了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大突破。在川东北海相领域,建立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三元控储”模式、海相油气“多元生烃”和天然气富集的“复合控藏”模式,构成了普光气田发现的主要理论基础。

  ——技术创新是上游发展的动力。上百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实践证明,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没有精细的工艺技术,就别想在只有足球场大小的小断块、低幅度的地层岩性圈闭中找出深藏不露的油藏。由于技术创新,得以形成以地层岩性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为主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系列,才能确保东部老区石中剥玉。川东北形成的复杂山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为核心的勘探技术系列,有力推动了南方海相天然气勘探进程。在油田开发上,油藏精细描述、提高单井产能及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和以聚合物驱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系列的形成,水平井技术大力推广应用,HDCS技术对特超稠油油藏有效开发,确保了东部产量的硬稳定;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使塔河油田得以加速上产。

  ——管理创新是实施资源战略的保证。中国石化在新区实行“集团化决策、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的风险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集团化优势,得以集中力量实施快速展开,降低油气发现成本。在短短两年内,国内发现的普光气田大大短于国内外同型油气田的5~10年平均发现周期;普光钻井深度超过5000米,但技术可采储量发现成本远低于国内的平均成本及世界石油公司的水准,正是这一管理模式优势的体现。

  ——持之以恒是勘探制胜的法则。油气勘探是对地下未知领域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塔河油田是10年孕育,10年徘徊后实现突破;大牛地气田是“二下汾渭、重回庆华吴、二上河套、再上内蒙”曲曲折折,50年三代人不懈坚持,永不放弃的结果。中国石化在各大区块的油气勘探,在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就必须在坚持中求机遇,在坚持中求胜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