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华侨城发布第六份社会责任报告

文章来源:华侨城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3-03-14

  近日,华侨城集团公司发布了自2008年以来的第六份社会责任报告。在这份社会责任报告里,华侨城系统地阐释了对股东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安全责任、环境责任和公共责任。其中,华侨城及其产品对于节能环保、绿色社会的努力与成果,对于精神文明的人文关怀与守望,得到不少人的共鸣,也成为这份报告中的亮点。

  对绿色的坚持成就华侨城品质

  3月的深圳,华侨城湿地是生态爱好者的“朝圣地”。因为这里有占地面积约68.5万平方米的中国唯一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2007年以前,这里还因污水排放、水体交换不畅、外来物种入侵等,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直至当年,深圳市政府将湿地委托由华侨城管理。经过数年的保护、修复与提升,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湿地园区基础设施、环境监测等各方面得到极大完善。2012年5月15日,华侨城湿地公园正式开园,不仅成为深圳市青少年的“生态课堂”,更成为深圳市传递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发展生态科普教育的公益平台。华侨城湿地逐渐朝着国际型的专业生态科研基地、公益性环境教育基地和湿地志愿者实践基地“进军”。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2012年11月18日,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正式启动。作为华侨城发起设立的首个公益基金会,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以倡导生态环保理念、传播绿色文明、推动生态保护及环保教育为宗旨。基金会启动当天携手全球最大独立性非政府环保组织、全球享有盛誉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举行公益拍卖活动,拍卖所募款项423万人民币全额注入该基金,用于湿地环境保护。未来还将通过多种形式资助和开展环保公益项目、科学研究以及公众教育等活动。

  事实上,华侨城的“绿色责任”已经融入了血液。在为旗下所有景区进行选址和规划时,华侨城坚持建设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构建生态景区。如2012年新运营的武汉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在规划之初即制定了“不改变一寸东湖湖岸线、不占用一寸东湖湖面、全力提升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通过实施湿地修复和保护、绿色低碳建筑、水生态保护和园林绿化四大环保工程,采用50余项生态环保技术,完整保留了东湖边12公顷的水杉林湿地,并充分利用湿地区域,选址五处作为东湖水域保护缓冲带,使整个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了17%。最终,在东湖之滨为武汉打造出一座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之城。

  除了规划设计从绿色出发,华侨城还积极打造绿色建筑。在整体环境规划中,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及气候的关系;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则通过构造、材料等技术手段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通过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方式减少能耗和排放。在建的深圳前海华侨城大酒店及公寓项目,努力打造真正体现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环保型建筑,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尽力实现高效率的资源利用,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城市环境、营造健康室内环境的目标。2012年3月,公寓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 的LEED-CS金级预认证。

  在日常运营中,华侨城也积极探索低碳运营,推动节能减排。深圳世界之窗加强雨水收集和有效利用地下水,水费支出比计划减少50余万元;成都华侨城对大型高能耗游乐设备进行改良,积极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增加管道设备,促进雨水再生利用;锦绣中华•民俗村通过采用最新节能技术对景区进行变频节能改造,共计节约电费约10万元;北京欢乐谷和上海华侨城将节能环保纳入管理体系,将“绿色经营”转变为经营思想;东部华侨城通过新建3条截水坝,调整路面排水系统,将雨水用于景区景观水的补充,实现节约用水……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描绘出了华侨城“绿色公益”的美好图景,也折射出品质华侨城的丰富内涵。

  用人本关怀构筑艺术风景线

  在2012年华侨城的社会责任报告里,无论是对股东的业绩责任,还是对员工的关怀与照顾,亦或是对消费者的品质保证,体现的都是华侨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由此也形成了华侨城公益浓浓的“人本情怀”。

  为了更好地为“人”服务,华侨城推出了“服务品牌年”;为了提高人们的旅游体验,华侨城的 主题公园不断添新军、节庆活动精彩纷呈,让游客常玩常新……而为了更好地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让更多人享受到更美好的精神世界,华侨城着力打造了公共文化艺术事业,走出一条美丽的公益道路。

  华侨城拥有和管理国家级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馆群和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展馆和公益性文化艺术场所,已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基地。

  2012年,华侨城实现了新突破——5月发布了OCT当代艺术馆群计划,覆盖深圳、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重点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当代艺术馆群。 OCT当代艺术馆群以深圳总馆(原OCT当代艺术中心)作为轴心,包含了全国首个以先锋艺术设计为定位的华•美术馆,以当代艺术文献与研究为定位的北京馆,以新媒体和建筑艺术为核心的上海馆,以当代绘画与装置艺术为定位的西安馆,以及以当代雕塑和公共艺术为定位的武汉馆。成立后的OCT当代艺术馆群开展了《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王冬龄、邱振中、徐冰作品展》、《杨诘苍个展》、《本能——荷兰设计与时尚的语境》、《杨福东个展》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艺术项目。

  业内专家认为,OCT当代艺术馆群的创立,一方面形成了全国互通的共享网络,为各区域艺术家、文化机构提供作品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运营模式上,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专业性为目的,集中有利资源为公益文化艺术事业注入活力,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尤其是非公立艺术馆的运营与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相比之下,创立于2007年的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同样具有先锋意义,且成功突破了空间概念,让整个城市都成为艺术殿堂。该计划的基本理念是结合上海的文化定位、空间布局和人文环境,与城市同步创造具有中国最高水准的公共艺术景观。该计划自2007年启动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6年,每年的大型个展都收藏一至两件具有代表性的空间雕塑并将其永久安放在城区内,经过若干年积累,形成与城市规划和建筑息息相关的人文历史。浦江华侨城这项将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的计划是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创举,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纳入公共空间,使其成为社区居民共享的艺术作品,为艺术融入生活创造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而在南方深圳,市民同样有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来存放自己的艺术梦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在2012年举办了“第一季2012新锐设计师邀请交流沙龙”、“第二届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 “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2012创意管理国际论坛暨深港创意创业邀请赛”等文化活动,成为全城文化盛事,体现了华侨城乃至深圳的文化先锋气质,也让华侨城的“以人为本”打上了厚重的文化烙印。

  无论是对生态、环保的坚持,还是对公共文化艺术的追求,华侨城始终不忘自身使命:通过独特的创想文化,致力于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并以此作为公益事业的源动力。围绕其“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主导,中国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开发与运营商”的定位,华侨城不断扩展其公益事业的“空间”,在成片综合开发运营中,美化所在的城市,打造出更美的“绿色城市”、“生态家园”;贯彻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华侨城更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促进文化进步发展领域,让公共艺术融入城市的综合开发运营,使艺术、社区、公众融为一体,为市民生活增添文化艺术氛围,为城市精神文明增添一抹亮色。更为难得的是,华侨城将公益事业写入企业文化及骨血,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其与公司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生态环保、社会和谐的协调统一,最终走出了一条华侨城公益的特色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