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央企业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纪实
光明日报:中央企业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纪实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8-07-30
2008年7月18日,作为国资委表彰的178位中央企业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中的一名,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公司副总经理肖珉到北京来领奖。黝黑的脸上流露出自信的笑容,肖珉兴奋地向记者“显摆”:地震以来,东汽签下了数十亿元的供货合同;“两年内建设一个更好东汽”的规划顺利启动,企业重建方案基本形成,并已于本月动工。
不只东方电气,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攀枝花钢铁公司,以及80余家央企驻守灾区的下属企业,都在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地震发生时,他们义无反顾,不惜代价,不讲条件,动员一切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在灾区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他们再次用恢复生产的实际行动证明,中央企业是一支党和国家靠得住、信得过、打得赢、压不垮的队伍,是共和国坚实的脊梁。
忘我工作 践行承诺
履行生产合同,按期保质交货,几乎是对一个受灾企业最苛刻的要求。
汶川大地震给东方电气所属在川各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位于德阳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公司受灾最重。今明两年,东汽的生产任务十分饱满,且多数项目为国家重点工程之所需。
虽然遭受重创,但东汽仍对履行合同作出庄严承诺:对于原排产在2009年上半年交货的项目,影响交货的时间不能超过3~6个月,对于原排产在2009年6月到12月交货的项目影响不能超过3个月,对于2010年及以后交货的项目及新增订货项目,不能受任何影响。
为目标的实现,东汽采取了多种措施,千方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快速拆迁了受灾较重的汉旺地区的设备安装到德阳;全面启动清理、排险和设备拯救恢复工作,通过在德阳及周边租借厂房等方式,积极组织恢复生产。为充分发挥未受损的生产能力,他们实行了全周工作制,在震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全部在岗员工没有休息过一天,直到进度稍微宽松些了,才将七天工作制调整为六天;工人四班三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5月20日,震后首批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发运;6月3日,震后首台重型燃机主机启运;6月6日,第一台核电蒸发器如期发运……
无独有偶,长期以来肩负着研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任务的中国二重集团,也将抗震救灾精神投入到加班加点忘我工作中。他们提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地震造成的损失夺回来!7月5日,中国二重生产的核电蒸汽发生器打压装置一次装配、打压成功,标志着企业首次进入核动力领域。
再立新标 焕发生机
灾难过后,百废待兴。是对原有企业进行简单复原,还是在废墟上重新建立一个规划更加科学、装备更加先进、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的新企业?多数灾区央企选择了后者。
汶川地震使攀钢地处震中附近的二级单位攀长钢、攀成钢等企业受到不同程度损失,企业全面停产。
不到半年时间里,先后遭受特大雪灾、震灾的肆虐,人们禁不住对攀钢上半年的生产经营业绩打上一个问号。
面对严峻的形势,攀钢领导层达成一致共识:要千方百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围绕产品结构调整主线,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技术经济指标,确保完成2008年各项奋斗目标。
针对装备落后、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等问题,攀长钢提出采取“两步走”的恢复重建思路:第一步在消除安全隐患和设备缺陷的基础上简单恢复生产;其后结合攀长钢的布局调整、结构调整和装备升级实施灾后重建,将攀长钢建成国内一流的特钢及钛材生产基地;攀成钢公司结合大修及技改对部分生产设施进行改造,规划将企业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无缝管生产基地。
伴着下属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攀钢集团也适时根据原料及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及时更新产品盈利水平的排序,优先保证高盈利产品的生产,对连续数期边际利润为负的产品坚决停产。
近日,从攀钢传出了好消息:公司今年上半年累计实现利润8.48亿元,同比增长11.42%。
不等不靠 奋起自救
吹尽黄沙始见金。地震摧垮了厂房,但摧不垮灾区企业渴望重建的决心。大灾面前,央企职工们没有怨天尤人,他们奋起自救、不等不靠,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地震使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球罐生产企业——中国化工集团蓝星机械厂95%的厂房受损,大量设备遭到破坏。但仅仅过去了一天,5月14日,厂里20多名营销人员就开始联络客户,跑市场、抢订单。
5月15日,公司派出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前往四川金象等企业进行设备的组件、安装;技术部30多名技术人员全部挤进公司过去的职工食堂办公,80多名工程人员走进未受损的球罐车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加班生产。
6月9日,该企业为东汽乐山多晶硅项目赶制的8台氯硅烷贮槽和碱液罐顺利装车发运。
产品刚刚交货,公司又与青海盐湖集团签下两台5000立方米液氨罐和一台氯乙烯球罐生产任务。盐湖集团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蓝星机械,一是考虑到该企业能提供设计、制造、安装一条龙的优质服务,可靠;二是看到在5·12大灾难面前蓝星机械干部职工奋力自救、多渠道恢复生产,“这样的企业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