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中联集团:创造产业科技化的神话
科技日报:中联集团:创造产业科技化的神话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4-12-29
中联集团:创造产业科技化的神话
向杰
12年前,时任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职工为摆脱高技术、低收入、“抱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东凑西借,筹集资金50万元,成立了中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中联建设机械产业有限公司。公司依托研究院的科技实力,开始走上科技产业化的道路……
12年后,中联集团总资产已经超过46亿元,净资产达17.5亿元,与成立之初的199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5倍和76倍。仅今年1-11月,中联集团便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超5亿元……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神话。
“到2000年,中联集团下属企业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0月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时,我们可以说中联基本完成了科技产业化的过程。”现任中联集团总经理的张建国这样告诉记者。
但这并非终点。如果以为公司上市了,集团规模大幅度扩张了,中联就会放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错误的。
正因为中联集团脱胎于科研院所,正因为以詹纯新为首的集团高层领导们自身深厚的科研背景,中联的眼光和追求超乎常人想象———完成“科技产业化”的中联,现在的理想是实施全方位的“产业科技化”。
表面上简单的词组位置互换,实际蕴藏的意义却着实不简单。早在1996年,堪称“中联集团总设计师”的詹纯新便撰文指出,“科技产业化”是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产生经济效益;“产业科技化”则是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工业产业,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最终达到全行业的科技化、集约化发展。“科技产业化”囿于科研院所或某项科技成果本身,而“产业科技化”注重引领和推进全行业科技进步,意义更加重大。
但有时候在外人看来,中联集团这种对“产业科技化”追求的过程中的一些举措是难以让人理解的。
“三一重工现在也是湖南一家著名的大型工程机械公司。当年它的老总在向我们询问企业发展方向的时候,中联毫无私心的向他推荐了混凝土泵车项目。”张建国不禁向记者说起业内人士也少有知道的故事,“中联最早就是做混凝土泵车起家的,在这方面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在三一上马该项目的时候,中联曾给予不少指导,现在三一在混凝土泵车领域的实力和规模都不亚于中联。可以说,我们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大的市场竞争对手。”
“然而,我们没有后悔。”詹纯新说,“如果我们做技术防范,可能短期之内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中联集团不可能在技术上发展那么迅速,整个中国在该领域的行业水平也不会达到目前的高度。这一点比单单中联挣大钱更重要。”
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最终获益的是广大的用户群体。中联集团总工程师刘权告诉记者,几年前,一台混凝土泵车售价可能高达100万以上,而现在同样规格的却降到了20多万。
在着眼于构筑和提升民族工程机械产业科技化水平平台的过程中,中联集团不断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2001年,中联集团整体收购了英国保路捷公司。这次收购是中联集团迈出资本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尝试,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发展的窗口。从技术、资本、市场三个方面向世界重工业的发源地欧洲进军,此举将我国在水平非开挖施工领域的技术水平提前了至少20年。
2002年12月,中联集团以承债方式收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老牌国有企业———湖南机床厂。通过改制,湖机员工队伍在理顺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了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第二年即实现销售收入、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00%,并实现五年来首次盈利,利润达450多万元;今年1-11月,实现销售收入过1亿元,同比增长44%;利润1200多万元,同比增长近300%。
2003年8月,中联集团与浦沅集团成功重组并购,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重组并购的最大手笔。在这一涉及员工过8000人、资产过几十亿的并购完成后,员工队伍稳定,上岗率达到95%以上,员工收入普遍增加30%左右,没有发生一例因改制、重组而上访的事件。今年1-11月,浦沅公司销售收入达18亿,同比增长近100%;实现利润1.9亿,同比增长23倍,超过其过去15年的利润总和。
2003年9月,中联集团收购中标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性资产,从而占据了国内城市环卫机械市场的龙头地位。2004年1-11月,中标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40%;利润达4816万元,同比增长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