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4-12-20
青岛港:万人划桨开大船
薛志伟
根据以下描述,你能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一个港口吗?
“2003年港口吞吐量1.4亿吨,最近连续三年每年净增2000万吨,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424万标准箱,超过日本的神户、横滨、东京等所有的港口,是上海以北东北亚第二大、世界第14位的集装箱大港。外贸吞吐量超过1亿吨,是中国第二个外贸亿吨大港,仅次于上海港。进口铁矿石、原油吞吐量居我国沿海港口第一位。累计上缴国家各种税费54.8亿元。”
答案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就是十几年前吞吐量只有2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万标准箱的老国有港口----青岛港,尽管它已经有112年的历史。
是什么原因给这样一个老国有企业带来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岛港的成功就在于真正把每个“人”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万人划桨开大船的良好局面。
人的作用体现在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转变。1989年实行局长负责制,刚刚上任的青岛港务局局长、现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干部能上不能下,工人能进不能出的用人机制,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企业在改革“一大三铁”时面临许多困难。另一方面,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普遍落后于形势发展,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职工群众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个名分干好干坏都要拿工资,即使企业亏损也应该由国家养起来。
为此,常德传率先转变观念,他经常念叨一句话,那就是: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谁见事准、行动快,谁就会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相反,谁反应慢、行动缓,谁就会被远远地甩到后面。青岛港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了三次战略转变:
一是夯基战略,创建名牌港口。
二是满意战略,建设亿吨大港。
三是中心战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在这三个战略指导下,青岛港紧紧把握市场形势,在集装箱、矿石、石油码头建设方面异军突起,其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堪称世界码头发展史上的典范。集装箱业务是代表世界先进运输方式的,常德传深刻认识到这一趋势,将此作为青岛港今后的发展方向。青岛港采用老码头改造的方法,在几年内一鼓作气,连续完成了5个集装箱泊位的改造,使装卸能力达到80万标准箱。1995年,青岛港发展成为中国大陆港口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再次实现了质的飞跃。此后,青岛港在新港区建设前湾二期、三期大型集装箱专用码头,使集装箱船舶靠泊能力从第三代、第四代提升到第五代、第六代。
勇于开拓,富有战略眼光的常德传也因此在1994年被评为“突出贡献个人”,而他的突出贡献不仅仅在于个人的突出表现,更在于他为16000名青岛港人带来了积极做贡献的精神动力,创造了人人发挥作用的机会。
1989年,港口首次实施两级机关机构改革,30多个处室减到27个,660多人减至393人,并且每年坚持机构改革。多年来,特别是2003年1月8日港口改制以来,大力深化决策层和经营层机关改革,在多次精简的基础上,2003年集团机关又由19个处室、部门的172人精简为7部1室98人,分别精简了58%和43%;经营层机关由135个科室1008人精简为91个部室597人,分别精简了33%和41%。实现了两级机关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脱胎换骨的大转变。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环节。十几年来,青岛港先后转岗分流近万人,促进了港口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形成一套人员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岗位竞争机制,适应了新时期港口的发展要求。而面对转岗分流,青岛港的领导层把权力交到了职工手中,谁在岗,谁待岗,由职工自己说了算。
从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常德传将人才定义为“即便是对一项工具进行小改小革,但只要能方便生产、提高效率,这样的人就是人才。”而这样的人才从哪里来?从青岛港16000名职工中来。
“金牌工人”许振超不仅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也是16000名青岛港人的缩影。青岛港很早就开始了学振超精神的活动,先后形成了集团“个、十、百、千、万”的金字塔结构的先进群体。涌现出以杨永威、姜茂启为代表的集团“十大突出贡献人物”;郭志渝、高吉凯等“十大行业专家”;孟庆平、侯德昶等“十大职工贴心人”;“显新穿针、王啸飞燕”等“十大员工服务品牌”以及15个“三型团队”、62名“五好标兵”、1000名“学振超先进个人”等先进群体。
许振超所在的“冠军”团队----
桥吊队提倡的是“经验互补,资源共享”,技术骨干自己编写了“土教材”。港口机械厂注重靠科技打造了年产值过2亿元的机械制造基地,他们组织研发并制造了55台国内先进的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成为港口集装箱生产的主力机械,为港口节约资金3000多万元。该厂制造的新型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2001年荣获青岛市“九五”企业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2002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12月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
个人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做到的,这既需要精神的鼓励,思想的教育,也需要物质的保障。青岛港的企业精神是“三个一代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人才的理念是“四个人人”:人人都成人才、人人都出点子、人人都有绝活、人人都做贡献。
而在具体的实践中,青岛港最突出的成绩是人人作贡献的同时做到了人人有保障。青岛港郑重地提出了贯穿始终的改革指导思想:“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就决不撒手不管”,“决不能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这不仅保护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通过调整、改革,让每一名职工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白了肩负的责任,更加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青岛港的目标是到2010年建成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准箱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而职工工资也将每年递增15%,提前进入小康水平。16000名青岛港人,将永远万众一心,共同推动青岛港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