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川气东送:点亮辽阔海相之光

    发布时间:2010-09-17

  2000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建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批示:“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查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地层中有新的突破”。

  而在450万平方公里的海相地层,一直没有大的油气发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代地质工作者开始了海相油气地质勘探历程。

  围绕“二次创业”,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展开了新一轮的勘探冲锋。

  2001年11月3日,部署在宣汉—达县地区东岳寨—普光构造上的第一口预探井普光1井正式开钻。2002年11月28日,毛坝1井钻至4324.54米遇到高产气层,测试结果日产天然气33万立方米。

  毛坝1井和普光1井如初现的曙光,之后,声势浩大的川东北地区456.06平方千米高精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取得重大突破。

  一个接着一个惊喜,让中国南方海相的梦想变得愈发清晰。到2006年初,中石化在川东北地区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10.7亿立方米,我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2003年4月27日,普光气田发现井——普光1井喜获高产气流,常规测试日产42万立方米以上。2007年11月18日,在川东北另一个重点探区——元坝探区,元坝侧1井经过测试,获日产天然气49万立方米。之后,中石化在这里部署的探井相继取得突破。川气东送工程资源接替气田正在形成规模。

  截至2009年底,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981亿立方米,累计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4032亿立方米,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5598亿立方米,合计三级储量为14611亿立方米。

  川气东送工程建设中,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超百亿立方米酸性大气田。普光气田主体38口开发井全部具备生产条件并陆续投入运行,同时建成16座集气站、1座集气总站、1座污水站和39.64千米酸气集输管道等配套工程,形成105亿立方米/年酸性气产能。建成亚洲最大的酸性气体处理厂,净化能力120亿立方米/年,年产硫磺240万吨,硫回收率达到99.8%以上。建成干支线总长2170千米的川气东送长输管道,其中干线全长1635千米、管径1016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年。管道线路7次穿越长江,开凿山体隧道72条,总长92.7千米,山区段全长815千米,局部施工最大坡度85°。

  川气东送工程中,还建立了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包括钻井、测试、完井、集输、净化、投产作业及全过程硫化氢检测与防护等在内的超深高酸性气田开发建设成套技术,形成了在山地、河流、水网密布地区建设大口径长距离管道的施工技术和置换投产作业技术系列,创建了超深高酸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及安全环保等企业标准体系。截至到2009年底,工程共创造62项新纪录和高指标,其中创造世界纪录5项,填补国内空白3项,创造国内纪录13项,行业纪录9项。

  川气东送工程建成投产,不仅可以大大缓解我国清洁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加快我国油气产业“二次创业”的步伐,而且对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南方海相勘探的重大突破,为我国油气勘探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