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蛟龙”号抵达预定海试区域 首次下潜视海况待定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06-12

  6月11日,即将执行7000米级海试任务的“蛟龙”号随母船抵达预定海试区域——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据介绍,“蛟龙”号此次将安排6次下潜,预计第五次时冲击7000米深度。第一次下潜时间将根据具体海况作出决定。

  “蛟龙”号将下潜6次,或于第五次冲击7000米深度

  北京时间6月11日上午9时20分,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执行7000米级海试任务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抵达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预定海试区域。但受热带气旋影响,原定于12日进行的首次下潜试验将推迟。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按照批准的实施方案,海试现场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利用航渡间隙对此次7000米级海试的下潜计划进行了初步安排。“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将安排6次下潜,除突破深度指标外,还要对200余项功能与性能指标进行考核,以验证“蛟龙”号在7000米级深海环境下的作业能力。

  据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第一次下潜主要是复核“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后的功能和性能,预计下潜深度将达到或超过去年的5188米,但不会超过6200米。第二次下潜,“蛟龙”号将进行近底航行和作业,预计下潜深度将超过6500米,但不会超过7000米。第三、第四次下潜将根据前两次试验情况,重复验证“蛟龙”号在6000米级深度下的功能与性能。第五次下潜,“蛟龙”号将冲击7000米深度,并开展近底航行与作业。第六次将重复7000米级深度的下潜,再次验证“蛟龙”号在7000米级深度下的功能与性能。

  目前,试验海域东南约300海里处一热带低压正在缓慢发展,预计未来1至2天将对海试区域造成影响,第一次下潜时间将根据具体海况作出决定。

  探秘“蛟龙”号三大系统,声学系统可测量发现和规避障碍物

  为确保任务顺利进行,6月8日,海试队中的潜水器本体总师组技术人员对“蛟龙”号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安全检查。之后,记者跟随潜航员唐嘉陵进入潜水器,探访球形舱内部结构。

  “这是生命支持系统,每一次下潜时,我们首先要打开它。”唐嘉陵指着爬梯后面的一排按钮向记者介绍。

  生命支持系统有两大功能,一是吸收舱内下潜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二是提供氧气。正常情况下,它可以提供3名下潜人员12个小时的氧气供应。而一旦发生危险,还可以提供72小时的氧气供应。

  “那是水声通信系统,包括水声通信机和6971水声电话。二者相互配合、备份,保障潜水器与母船的水声通信联系。”唐嘉陵说。

  此外,声学系统还包括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避碰声呐、成像声呐等。通过测定,可以获得精细的三维海底地形,测量潜水器各方位是否存在障碍物及其距离,发现和规避障碍物,搜索海底的目标,测量潜水器的三维运动速度和下方的海流速度,监控潜水器的水平坐标和深度。

  转过身,则是舱内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航行控制系统和综合显控系统。航行控制系统是潜水器大脑的核心,主要完成潜水器传感器信息采集、导航定位、信息传递等功能。综合显控系统对操作员有全程的操作指导与数据监视功能,主要实现潜水器位置坐标、母船位置坐标、目标点位置坐标及航行路径的显示、生命支持系统显示等功能。

  唐嘉陵又介绍:“在海底,机械手可以直接或操作作业工具采集样品,放入窗口外面的采样篮。一旦发生意外,可以抛弃机械手和采样篮,减少潜水器自身的重力,然后上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