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奔赴马里亚纳海沟:目标海底7000米
“蛟龙”号奔赴马里亚纳海沟:目标海底7000米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06-04
继去年创造深海载人下潜5188米纪录后,6月3日上午,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乘坐试验母船——“向阳红09”从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7000米级海试任务。
7000米深度,是“蛟龙”号的最大设计指标,也将是“蛟龙”号挑战中国载人深潜的又一个新纪录。海底7000米,“蛟龙”号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下潜团队又为此做了怎样的准备?
下潜地点位于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将接受最大设计深度7000米考验
此次“蛟龙”号下潜地点,位于西太平洋的全球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处于密克罗尼西亚专属经济区内。伴随“向阳红09”船同行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前期已对马里亚纳海沟海上试验区域进行了专项调查,以提供基本海洋环境保障。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介绍说,此次“蛟龙”号将接受最大设计水深7000米的考验。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数次下潜作业试验,充分考核“蛟龙”号在7000米深度下的各项功能与作业性能,为下一步开展实际应用奠定基础。同时,7000米级海试将是我国深海技术发展、挑战深海极限新的里程碑。
“蛟龙”号此次出征是其海上试验的“收官”之战。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作为业主牵头单位,会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和地方的近百个科研单位、企业共同承担。此次共有来自国内18家单位的96名参试队员参加“蛟龙”号7000米级海上试验。
据介绍,“蛟龙”号自2011年8月成功完成5000米级海试后,不到一年时间,已先后完成维护维修、技术改进与水池试验等海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向阳红09”试验母船和水面支持系统也进行了适用性改造和维护检修,为开展7000米级海试奠定了基础。
面临高压低温挑战,7000米深度相当于每平方米负重7000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徐芑南介绍说,与前几次海试不同,此次试验的7000米试验海区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尽管“海洋六号”进行了前期调查,但对海流、海底地形地貌的了解不如前几次详细,准备工作需要做得更加充分。“海洋六号”已于6月2日出发赶往试验海区,计划比“蛟龙”号早到,将再次对试验海区进行调查。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长翁震平说,“蛟龙”号的最大设计深度7000米,潜水器的所有部件都在陆上进行过7000米级深度的模拟试验,以确保其深海下潜能力和可靠性。
“7000米海底,最大考验是水的压力,每平方米要承受相当于7000吨的压力。”徐芑南说,从5000米到7000米,相差2000米的深度,压力考验更加严峻。
除水压考验外,去年海试时5000米深海底水温只有2摄氏度左右,7000米海底的水温更低,估计在1—1.5摄氏度,对“蛟龙”号来说,低温也是一个考验。
徐芑南介绍说,在去年突破5000米后,“蛟龙”号主要进行了三方面改进:改进液压系统,提高对压力和低温的适应能力;完善了高清视频系统,对16个水下灯重新做了布局,加强了高清摄像传输能力;增加了GPS卫星定位装置,如果遇上恶劣天气,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潜水器精确定位,确保安全返回。
为确保安全,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蛟龙”号海试现场团队拟定了97条各类预案,徐芑南作为总设计师还将在北京的陆基保障中心通过视频作技术支持。
潜航员团队具备5000米海底经验,准备充分
此次冲击7000米的“蛟龙”号下潜团队有包括专业潜航员和科研人员在内的8人,三名主驾驶仍是5000米海试时的叶聪、付文韬和唐嘉陵,也是我国首批专业潜航员。同时还有来自中科院声学所的科研人员杨波等技术专家潜航员。“蛟龙”号一次下水可载3人,将根据现场身体状况,确定每一次下潜小团队。
叶聪既是我国首批潜航员,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主任设计师。徐芑南说,叶聪对载人潜水器性能很熟悉,同时,他遇事不慌、心理素质非常好,是目前最熟悉操作的主驾驶潜航员。“蛟龙”号深潜40多次,90%都是叶聪担任主驾驶。
付文韬和唐嘉陵则是通过全国性选拔后加入“蛟龙”号团队,也参加了每一次的“蛟龙”号海上试验。这三名潜航员在5000米级海试时正式拿到了我国首批潜航员的资格证书。
针对这次任务,潜航员在702所的训练水池进行了28次下潜,重点提高操作水下工具的能力,训练对生物、沉积物和水质的取样。
付文韬三次下潜到5000米海底,其中两次担任主驾驶。他说,5000米海试时,最长一次深潜过程超过了12小时,对心理和体力的考验都很大。此次7000米海试的下潜过程时间可能会更长。
“我对任务充满信心,5000米下潜的经验很有帮助,同时针对这次任务我们也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从3月中旬到5月,一直在水池下潜训练,熟悉作业流程。”付文韬说。
金建才表示,“蛟龙”号如果成功突破7000米,下一步就将进入应用阶段,尽快发挥载人深潜器的科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