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金融风暴袭击全球碳市场 中电投促可再生能源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08-11-20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受到大幅冲击,国际碳市场作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相结合的衍生品,自10月中旬以来,跌幅已超过了35%。发展中国家碳信用额(CERs)的国际牌价正徘徊在15欧元/吨CO2的低位。中国碳市场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尤其是雷曼兄弟破产后,其在全球范围的约1500万吨碳资产中有约三分之二来自中国,目前大量碳信用额的归属成为疑问,也引发了出售碳信用额的项目业主对碳市场前景的忧虑。

  面对这种不利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作为国内大型的碳信用额供应方,在认真地分析了国内外的经济、政策形势后,认为金融危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电投集团将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和CDM补偿资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电投集团“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合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

  中电投旗下的电投(北京)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会促使大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合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获取最大的CDM补充资金,推动中电投集团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要比1990年减少5.2%。《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发展中国家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CER)。这样CER可在相关市场上出售获得经济收益。

  中电投一直以来积极落实清洁发展机制,相关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除已经完成的湖南东坪等4个水电项目的联合国CDM注册工作外,中电投内蒙乌拉特中旗风电项目等2个项目已递交给联合国申请注册,预计将于11月底完成联合国注册工作;内蒙古赤峰等5个风电项目已完成全部开放工作,正在向联合国进行申报;湖南东坪等4个已注册水电项目的减排量监测工作进展顺利,预计2008年将减排30万吨二氧化碳,实现减排量收入275万欧元;以漳泽电厂为依托项目,启动了纯凝机组通流改造为热电联产机组的新方法学的研发工作,预计将于2009年递交联合国申请批准。

  中电投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可再生能源项目的CDM申报力度,充分利用CDM补偿资金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并充分利用碳信用额贸易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先进的发电设备和技术。

  为了防范金融危机对碳信用额贸易的不利影响,中电投集团还加强了对碳信用额贸易渠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其旗下的专业碳信用额贸易公司——电投(北京)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为平台,统一进行其下属可再生能源项目碳信用额的开发和销售,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国际合作方的选择进行审慎评估,并统一进行碳信用额国际贸易的风险控制。

  优化结构抗风险

  日前,国务院出台增强内需“十项措施”,并强调实施这些措施总的要求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成为“十项措施”之一。

  中电投集团分析认为,这一措施意在借宏观调控的机会,动员全社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对于对于克服电力行业当前的困难和保持长远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中电投集团愈加意识到优化结构的重要性,明确下一步将加大对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力度,增加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目前,中电投集团已经实现了由单一发电业务向发电、煤炭、有色冶金等业务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完成了由发电集团向综合性能源集团的转型。清洁能源发电规模居国内同类企业前列。其水电、核电、风电、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27.8%。

  水电装机容量位列全国前列的中电投集团在黄河上游和长江支流沅水流域实施梯级滚动开发战略,全力打造水电清洁能源基地。目前,水电装机容量即将突破1000万千瓦,在建规模790万千瓦,占中电投集团在建装机规模的35%。至2010年,中电投集团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700万千瓦以上。

  作为国内控股开发、建设和运营核电的三家集团之一,中电投集团控股开发建设的国家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依托项目——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工程1、2号机组核岛工程开始负挖;与中广核共同控股开发建设的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正有序推进。

  中电投集团除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外,还将依托青海多晶硅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产品,努力降低成本,适时在城市中建设太阳能电站。

  该集团表示,国家宏观调控方向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中电投将继续秉承“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的企业精神,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致力于提供清洁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