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侯祥麟院士与中国石化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05-09-12

  自1983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 ,1998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组至今,侯祥麟一直关心着中国石化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他的许多远见卓识对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有效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侯祥麟院士与中国石化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祥麟说过,“我与石油有缘”。一个“缘”字,让他为中国的石油石化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多少艰辛曲折,多少成功辉煌,都在此“缘”中。特别是自1983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1998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组至今,侯祥麟一直关心着中国石化的成长,为中国石化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他的许多远见卓识对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有效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如何用好一亿吨原油”到石化总公司成立

  1978年底,中国原油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但此后的几年则增长缓慢或徘徊不前,而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却日趋强烈。“如何用好1亿吨原油”,从中央高层领导到石油石化有识之士一直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和侯祥麟等部领导就此多次研究谈论。他们发现,由于炼油、石油化工、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生产关联企业,没有形成紧密的结合,导致资源浪费,原油利用不合理。

  1981年上半年,为贯彻中央的改革方针,上海一些单位提出,把地处上海高桥地区的高桥炼油厂和几家化工、化纤、电力厂实行联合经营或合并。国家有关部委就此进行调查研究和筹备工作,石油部由侯祥麟带领人员到上海炼油厂等企业做调查研究,并向国务院反映了意见。1981年9月7日,国务院批准将原来分属于石油、化工、纺织、电力和地方的8家企业联合,组成上海高桥石化公司。

  受高桥石化企业联合的启发,各地关于联合的呼声很高。在推进上海高桥地区石化企业联合的同时,国务院开始考虑全国范围内的炼油与石油化工的综合利用问题。

  1981年9月28日,国务院决定成立“石油炼制、石油化学、化纤工业统一规划综合利用”规划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兼任组长。作为规划小组成员,侯祥麟按照国务院要求带领调查组到上海石化总厂、南京炼油厂、齐鲁石化等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有关情况。规划小组汇总、研究了这些情况,提出将全国以油气为原料的炼油、石化、化纤、化肥等企业,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联合经营,即对全国石化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出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方案。

  1983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7月7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充分发挥集团化和联合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1998年,石油石化两大集团重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立。目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七大石化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成品油、石化产品营销商、进口原油贸易商和国内第二大原油生产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财富》2004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1位。

  侯祥麟曾说,石油、石化再次重组,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样做也是正确的。

  既顾又问的中国石化首席顾问

  1983年7月,也就是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的同时,71岁高龄的侯祥麟被聘为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侯祥麟常说,我这个顾问是既顾又问。事实也确实如此。

  1983年,石化总公司成立伊始,针对中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成套先进技术设备的现象,在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侯祥麟等专家多次语重心长地建议,石化总公司从开始就要注意大力发展自己的技术,切实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立足自身,推动装置国产化,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这些建议,即使在现阶段,仍然振聋发聩。从原来的石化总公司到现在的石化集团公司,记取了侯老等老专家的意见,一直十分重视国产化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科技进步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中国石化组织的“十条龙”自主技术攻关,从1991年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产生了一批中国石化自有技术,为打造中国石化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当时,中国的炼油工业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石油化工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由侯祥麟组织开发的“五朵金花”奠定了中国炼油工业的基础,并成为炼油工业的核心技术。为了寻求更进一步的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侯祥麟和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专家们的积极建议下,石化总公司又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研攻关,当时有四项突出的技术创新成果:催化裂解、常压重油催化裂化、缓和加氢裂化、乙烯裂解炉(南方炉和北方炉),被时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的盛华仁誉为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侯祥麟对“四朵金花”倾注了大量心血,积极支持指导,最终都开发成功,四项成果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侯祥麟提出并亲自为之命名的“催化裂解”技术,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石油化工界的重视,很快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批准专利,并作为中国首套石化工业成套技术出口到国外。

  从1983年石化总公司成立开始,到后来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侯祥麟几乎参加了每年的年度工作会议以及很多次科技工作会议,他站在世界科学前沿,高瞻远瞩,提出了很多重要而宝贵的建议。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以生产为中心的时期,侯祥麟却早早建议石化总公司建加油站,拓宽销售渠道。针对跟外国的大石油公司论伯仲比高低的战略目标,侯祥麟提出要以科技、设计、生产三个指标,来与外国公司做较量。他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世纪之交,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又提出企业领导应该注意全球化、因特网、绿色化学等前瞻性问题。他的许多远见卓识给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带来很多启示。他的很多建议,得到了集团公司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始实施。

  “长城”万里:从“两弹一星”到“神五”

  中国“神五”遨游太空,长城润滑油功不可没,其核心部件使用的润滑材料全都是“长城”润滑油。而生产“长城”润滑油的中国石化润滑油分公司的前身就是侯祥麟亲自领导过的621厂。

  1959年,为了配合中国原子弹、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的研制,时任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侯祥麟承担了研制特殊润滑油的紧迫任务,领导140种特种润滑油脂的研制。621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组建的。1964年2月621厂建成,成为我国第一个为核工业和航天工业提供特种润滑油脂的生产科研基地。在那里,侯老亲自组织研发了“两弹一星”所用的特种润滑油脂,“神五”所用的特种润滑油脂就是在“两弹一星”所用的特种润滑油脂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出来的。目前的中国石化润滑油分公司研发和生产80多种特种油脂产品,广泛用于我国航天、核工业、航空工业等领域。

  长城润滑油公司的成立,实现了润滑油从军工向民用领域的拓展。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国防特种油脂需求量减少,621厂生产处于不饱和状态,效益比较差。当时任石油部副部长的侯祥麟倡导企业走“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发展道路。首先组织人员攻关,提高基础油的质量。1982年,侯祥麟率团去法、英、德、荷四国参观考察其炼油厂。回国之后,考察团成员借鉴吸收了英国一家润滑油调和厂的经验,改变我国润滑油生产体系,成立润滑油调和厂。决定以621厂为主,联合基础油资源生产的炼化企业,组建长城高级润滑油公司。至此,我国终于摆脱了不能自主生产高档润滑油的历史。

  现在,进口高档润滑油与我国润滑油产业竞争很激烈。但正因为当时侯祥麟主张从基础油和调和厂入手,基础比较牢固。目前长城牌高档润滑油的质量、销售额在国内都是雄踞榜首。

  侯祥麟一直支持中国石化整合润滑油品牌。早在1988年,侯老在长城润滑油公司召开的会议上提出,把“长城”牌作为中国石化润滑油的品牌。他指出,长城润滑油品牌是中国润滑油行业最先打出的品牌,最先走向市场,具有很深的根基,将中国石化所有品牌统一到“长城”牌,可以使中国石化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有效地发挥长城润滑油品牌效应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提升中国石化润滑油的市场竞争力。2003年底,中国石化做出整合所属企业润滑油品牌的举措,取得显著效果。

  2004年春节,润滑油分公司总经理宋云昌拜访侯老,提及此事,侯祥麟问宋云昌:“你觉得整合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宋云昌回答,是内部整合和客户的认可。侯老摇了摇头,说:“你说得不对,最大的风险和阻力在于是否能够把住质量关。”侯老的话,对宋云昌震动很大。2004年,润滑油分公司能够顺利地完成品牌整合,并取得佳绩,宋云昌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长城润滑油把住了产品质量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